政府信息公开
新乡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
发布时间:2017-03-20 浏览次数:9653
新乡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建设自主创新体系是激发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新乡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豫政〔2009〕78号),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市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新政〔2007〕35号)、《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新政〔2007〕36号)等一系列文件,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设立了“中国(新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创建了“中国(新乡)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新乡县被确定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
  (二)创新资源明显增加。2008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达到20.2亿元,教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8.9%。共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9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部级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省重点试验室3家、省创新型科技团队1家、博士后工作站8家;新乡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家。我市省百户重点企业和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已全部建立了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涌现出了华兰、新飞、金龙、科隆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
  (三)创新主体逐步壮大。省、市重点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全市技术创新的主体。华兰公司进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金龙公司等9家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先后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乡市新型电池及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起重产业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新飞电器被认定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金龙集团被认定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平原新区已吸引了河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河南省科技厅下属30余家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落户于此,将来有望打造成“中原硅谷”。中国农科院新乡县万亩试验基地、中科院封丘县高产开发工程等项目先后落户我市。
  (四)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十一五”以来共取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25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17项,省三等奖40项,市科技进步奖199项。2009年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达到1456件和812件,较“十五”末增长32.2%和92%。先后攻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锂离子电池用高分子纳米微孔膜制备等一批关键技术,开发研制出“树脂型无碳复写纸专用显色剂”、“大型风力发电机用低温高韧性球铁力矩支撑等关键零部件”、“金属结合连铸用滑板砖”、“大型环保智能三轴椭圆等厚振动筛”等一批新产品。金龙集团“精密铜管四辊旋轧和四联拉装备及关键技术项目”已获得8项专利,使我国铜管生产工艺与装备水平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华兰生物公司流感疫苗、乙肝疫苗、人禽流感疫苗相继研发成功,甲型H1N1流感疫苗已开始生产。中铁隧道集团隧道设备制造公司新乡分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盾构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新航集团“神州”系列飞船环境控制系统在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新飞电器、金龙集团先后参与了抗菌冰箱、内螺纹铜管等十余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与修缮工作,身份从标准与规则的执行者转换为制订者,拥有了更大的市场话语权,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64.3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51亿元,增长了17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居全省前列。全市共创中国名牌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44个,省优质产品61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97个。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制冷、机械装备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振动装备、起重装备、医用卫材、新型电池生产基地。开发和推广应用一大批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无碳复写纸显色剂、内螺纹铜管、疫苗等产业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新麦18、新麦19、矮抗58、新稻18和新单23、新单26成为我国当前小麦、水稻、玉米推广种植的龙头品种,为河南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千亿斤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国家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和河南省畜牧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粮的比重达82%。
  我市自主创新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新乡的战略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创新意识较为薄弱。有些地方和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部分企业仍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社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发展水平低,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能够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较少;三是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不完善。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四是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获取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成为必然选择。要想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建设和发展自主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必须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中原崛起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以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设我市自主创新体系。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集中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要抓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依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既要以战略支撑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又要兼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2.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推动自主创新体系高效健康发展。
  3.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我市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对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技术途径解决自身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
  4.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相结合。既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又要推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把我市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5.应用开发和平台建设相结合。既要坚持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努力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又要立足长远,重视创新平台条件建设,积极引进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建设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知识创新体系,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创新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满足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要素完备、运行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支撑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大幅度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吸纳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等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结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并以此为示范引导广大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构建以涉农科研、推广机构、高等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创新组织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扩大对农民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充分利用我市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农民创新组织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增强农业科技源头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方面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培育知识创新体系
  以驻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培育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资源集成以及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推动科学技术源头创新,打造我市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
  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推动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稳定和壮大科研机构人才队伍,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支持科研机构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驻新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我市自主创新活动。支持发展民办科研机构。强化高等院校生力军功能,根据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调整高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向,探索建设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改革高等院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与企业联合开展能够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支持高等院校在基础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技术领域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人力、智力、信息和资源优势,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和现代企业管理培训,为我市自主创新健康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三)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初步形成符合我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满足科技发展和创新活动的服务需求,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四)强化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机构建设,研究协调解决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科技奖励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注重管理理论、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创新,构建项目引导、企业主导、政府推进、社会参与的新型科技创新管理模式。
  (五)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9%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年专利申请量保持1000件以上;取得一批在全省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5家,超5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5家,超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件以上,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到2020年,我市要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以上。形成中部地区产业规模大、集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制冷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特色装备产业基地;主要粮食品种实现更新换代2—3次,支撑粮食单产水平提高3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5:1;年专利申请量超过20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取得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四、建设内容
  (一)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
  企业研发中心是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我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以“一谷五基地”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优先布局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培育华兰公司、科隆公司、新航集团、环宇集团等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引导新航集团、科隆电器、飘安集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到2012年,新建企业研发中心100家,到2015年,新建企业研发中心达到200家。到2020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支撑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开展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学术交流,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及事业单位,在六大战略支撑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12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个,到2015年,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10个,到2020年,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30个,实验室建设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近期,争取国家级起重机械检测中心落户新乡,国家电池质检中心、新乡县振动机械省级站、长垣县起重配件省级站尽快建成运行,着力把公共检测技术平台打造成为我市自主创新服务平台。
  (三)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科技园区
  产业集聚区是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载体。以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围绕省定13个产业集聚区,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支持,培育一批走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道路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培育3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培育5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培育10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同时,加快发展其他各类科技园区。
  (四)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
  以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为中小科技企业和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五)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战略联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既可以及时共享产业最新技术信息和成果,又可以通过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此,要瞄准产业龙头、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我市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各成员单位以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和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六)发展其他各类有效的创新载体
  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建设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检测技术平台、科技和人才信息服务网络、技术贸易和技术产权交易网络、生产力促进网络、知识产权服务网络等能有效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帮助完成创新目标任务的创新载体。
  五、重点任务
  (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发挥市、县两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和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与人才优势,加强与国家、省农科院合作开发,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和组织开展推进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选育符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优质超级粳稻新品种,为我市优质粮食加工基地、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供支撑;以粮食安全、畜禽安全为核心,以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种植业领域,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加速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的换代升级;加强主要粮食作物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进一步提升耕地生产力;加大环境友好型农药、肥料的研制和推广力度;加强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等精准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推动精准农业发展。
  重点支持棉花、花生新品种选育,加快主要经济作物主导优良品种的换代升级;加强经济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棉花、花生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经济作物生产健康发展。
  重点支持蔬菜、花卉、果树新品种选育,加快园艺作物优良品种换代升级;加强园艺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蔬菜、花卉、果树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园艺生产健康发展。
  畜牧养殖业领域,大力发展畜禽良种繁育。建立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不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化程度。重点支持畜禽扩繁能力建设,加快奶牛、肉牛、羊的良种普及与推广,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到2020年,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9%,肉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8%,羊良种覆盖率达到89%,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9%。重点支持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积极推进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加快发展集约化、工厂化的现代畜牧养殖企业。重点支持畜禽主要疫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林业领域,重点开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生态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等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为林业生产提供造林、高效栽培、生态经济模型等技术支撑;加快林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重点选育和引进优质高产、高抗逆性、高经济效益的林木良种。到2015年选育用材林、经济林、能源林、特种用途林等优良品种(无性系种源)5个,引进优良新品种(无性系种源)20个。
  农业微生物领域,重点支持野生食用菌资源保存与利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新技术等研究,推进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开展农用生防微生物菌株改良及其抗病虫基因发掘利用研究,加强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复合菌剂、微生物农药制剂等农用微生物制剂研发;围绕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筛选微生物发酵菌种,优化发酵工艺,提升传统食品发酵技术。
  农副产品加工领域,重点整合粮棉油等传统优势加工业,形成集团优势,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能力。小麦加工重点支持挂面、方便面、饼干、谷朊粉、糕点等精深加工;玉米加工重点支持开发变性淀粉、淀粉糖、赖氨酸等精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肉类加工重点支持生猪、肉鸡的屠宰及分割加工;乳制品加工要加快提升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根据未来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等高附加值食品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层次;开展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示范与推广,确保农产品加工业良性循环发展。
  农业装备领域,大力发展大型、高效、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装备,重点支持农业装备关键技术、农机核心部件和新型高效节能设备研发,开发主要粮食作物、薯类和油料作物生产装备和节能环保型作业机械,开发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林产品加工与贮运关键机械和设备;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研究开发能够精量控制水、肥、种、药施用量的优质农机,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显著提高农业装备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农业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要农业生物基因组学和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和利用,重要农作物遗传育种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农业有害生物成灾机理及预警技术,土壤、作物、环境水分循环过程及节水调控机理,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学及致病机理,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标记与基因定位,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理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等。
  (二)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
  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扩大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制冷、生物医药、电池、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特色装备产业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强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发资源、能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污染减排与治理、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制冷产业,重点围绕制冷终端产品、制冷核心总成、制冷配套产品、制冷原材料等四大产业开展研发,将新乡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制冷产品制造中心、制冷技术研发中心、制冷产品出口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制冷配套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持生物技术、生物育种、中药现代化、化学药和医药中间体等研发,依托华兰、拓新等公司,重点开发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流脑疫苗、乙肝疫苗等各类生物技术制品以及腺苷等各类医药中间体产品。重点支持新乡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研究开发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产品与项目。
  电池及延伸产业,重点支持新型动力电池及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电动车、动力总成、电动工具等延伸产业的发展,将新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力电池、电动车辆及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基地。
  煤化工业,重点支持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研发煤制烯烃、煤焦油精深加工等技术,支持煤化工下游产品、煤化工关键装备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煤制炔烃、煤制油的研究。
  汽车及零部件业,重点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加强零部件的研发,推进新飞5万辆专用汽车、金龙30万辆电动汽车、天汽10万辆轻卡车项目的建设。
  特色装备业,重点研发整机系统集成、自动控制等技术。重点研发起重机械、振动机械、煤化工等关键技术,支持环保设备、新能源设备研发。扶持铸锻件、基础部件、机床及辅具等基础配套件的研发。
  有色工业,重点支持研发电子产业用铜材、高纯无氧铜材、冷凝铜管技术;支持铅冶炼、镁冶炼重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食品工业,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核心,做强做大面制品、肉制品、果蔬产品、乳制品、豆制品、油脂、淀粉等优势产业链,重点支持现代生物、高效浓缩、快速检测、食品物流等新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方便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和原料标准化技术研究,推进中式面制主食及中式肉制品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天然环保型食品添加剂研发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提升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纺织工业领域,重点研发粘胶人造丝、粘胶短纤维、涤纶长丝、氨纶以及多功能差别化等高新技术纤维;支持大型涤纶、粘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发;支持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企业节水减排新技术开发;支持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开发。
  造纸工业,重点研发节能减排技术,加大对原料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的研究,支持特种纸品、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工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
  建材工业,重点研发钢结构、节能板材、高强度管材等新型建筑材料。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他产业集聚区为基地,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积极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高新技术先导产业。
  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通信产品、广播电视技术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智能交通产品的研发。依托新飞、神州、华丹等公司,研发汽车行驶记录仪等各类交通信息产品、砷化镓单晶、晶体管等产品。
  新材料领域,重点研发自主创新、技术先进、环境友好、节能省材、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着力发展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医用材料、精细化工产品。依托中科公司、华源护神公司,重点研发二次电池隔膜材料和各类阻燃薄膜材料等产品。
  新能源领域,坚持“清洁、环保、高效、可持续”的原则,重点研发太阳能清洁能源、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及相关产品。依托力特、天意、燕垣、力欧等公司,进行太阳能电池、大直径区熔单晶硅及硅片等产品的研发。
  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努力提高和改变传统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品种结构,研发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智能型产品和高度自动化的技术装备,开展先进制造技术、新型机械产品、汽车零配件产品的研发。依托新机集团,天丰公司,重点研发数控机床产品和快速成型制造装备等产品。
  (四)引导支持现代服务业
  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研究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物流关键技术、数字内容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旅游、电子金融、数字档案、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技术及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物流领域,重点支持建立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支持建立采购管理系统、储备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资金结算系统,确保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有序流动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
  旅游领域,加强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开发数字新乡旅游技术;支持新乡旅游资源调查成果推广及应用;支持重点景区数字化管理;支持旅游资源新技术和旅游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支持新乡市旅游学校建设。
  金融领域,加强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技术平台建设,打造现代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银行自身运行系统物理环境改善以及安全技术发展,支持银行客户端操作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技术开发。
  制造技术服务领域,支持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技术,开发应用快速成型技术、产品造型技术、人机工程技术、色彩设计技术;支持开发工业设计应用软件,实现零部件设计、结构设计、机构设计、装配、外观造型、动画演示、三维动态仿真及工程制造全过程计算机化。农村科技服务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农村科技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家大院等多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组织开展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科技信息联动服务模式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专家试验研究与乡土人才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五)改造提升基础产业
  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为重点,在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信息化等基础产业领域,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技术和产品,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
  资源能源领域,重点加强固体矿产资源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资源快速勘察技术、深部资源勘察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煤层气开采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展能源、非能源重要矿产战略性资源潜力评价与勘查、重点成矿带成矿地球动力学与成矿预测、重要矿产资源采选技术与综合循环利用技术等研究,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整治、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技术、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治理技术,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研发适合国情的重大环保装备及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交通运输领域,重点开发推广道路无损检测技术、道路养护和修复新材料及新技术、智能交通和交通安全信息集成等技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水利领域,重点研究、推广应用城市防洪新技术、洪水风险管理技术,旱灾评估和防治技术,水资源和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及评价技术,水库除险加固技术,农村安全饮水技术,工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技术,灌区节水改造和信息化管理技术以及水利建设新工艺、新材料等先进科学技术。
  信息化领域,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加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系统建设,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广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及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农情监测技术、精准农业等农业信息技术。
  (六)加强民生科技创新
  以人为本,围绕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重大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提升民生领域的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更多地惠及民生,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围绕避孕节育、出生缺陷、生殖健康、重大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治,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重点支持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诊断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展艾滋病、乙肝、恶性肿瘤、心脑肺血管病、糖尿病等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的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新型重大传染病预防、检测、治疗技术研究;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及预防、保健、康复技术研究。
  公共安全领域,重点围绕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防御,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重点支持矿山灾害综合治理和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加强主要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区域自然灾害监测、预测、评估、预警技术及多灾害综合防御技术和装备研究。
  城镇发展领域,重点支持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预测和动态监测技术;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技术,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技术,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
  新农村建设领域,重点围绕农村卫生保健、社区规划和住宅建设、饮水安全、环境治理、能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和实用设备研发与示范推广。重点支持农村清洁用水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开展农村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农村防灾减灾适用技术装备开发及示范推广。
  民生科技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神经、免疫、内分泌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理,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控制,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移植和生物相容性,环境对生物过程的干扰。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共同推动自主创新的工作格局
  市政府成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建立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科技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从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多个角度,从国家、省、市、县多个层面,大力协同,集成资源,整合力量,促进产业界、科技界、资本市场有机配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壮大,共同推进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二)健全体制机制,为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坚持市场导向机制,进一步明确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构建促进我市“一谷五基地”等支柱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大力实施《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创新主体形成知识产权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关政策。
  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评价指标,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将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政府科技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和政府科技奖励要把转化应用前景和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重要依据和标准。
  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机制,鼓励以企业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形式,以契约化为保障,以利益为纽带,引导和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能够支撑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政府科技资金优先支持产学研结合开展的研发平台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有较明确应用前景的原始创新。
  (三)加强政策导向,构建自主创新多元化投资体系
  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改革传统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逐步增加重大科技专项经费等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切实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落实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工作,用足用好国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创新评价机制,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作为国有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促进企业成为创新资源投入主体。
  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拓宽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促进社会资本机构整合、重组,形成一批骨干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为我市具有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的产权交易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公司的作用,引导带动各类投资主体投资自主创新活动。
  (四)实施重大专项,解决重点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
  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突出重点,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整合集成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方法,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集中解决我市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科技问题,突破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五)加强交流合作,利用外部资源增强我市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加快的机遇,努力引进海外科技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研发中心。大力支持我市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取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创新团队。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鼓励支持我市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外机构联合开展研发活动,提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与国内创新力量的合作。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和市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其在我市建立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支持中央驻豫和驻豫军口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我市科技创新,进行成果转化。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与北京、上海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科技合作。积极推进市内区域合作,结合我市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协作区和创新资源密集区。
  (六)壮大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围绕我市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2010年起,市政府设立引进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人才工作以及对引进人才的安家补助、生活津贴等支出。引进人才可采取聘用、兼职、讲学、技术入股等形式来我市长期工作或短期服务。引进的人才,可按有关规定在我市落户,共同生活的亲属可按照现行亲属投靠户籍政策随迁到我市。对于引进的人才配偶的工作,由用人单位会同我市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落实。其未成年子女入托和入学,可在全市范围内的公办学校选择。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市场驾驭能力强的企业领军人才,着力提高他们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建立和完善适应企业家特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勇于竞争和持续创业的积极性。
  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做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的推荐、市管优秀专家与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以及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行业、重点科研项目服务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到2015年,全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6万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到100人左右,省管优秀专家35人左右,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0人左右,市管优秀专家400人左右,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50人左右。
  着力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尽快提高全市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建立健全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初、中、高级技工和技师、高级技师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七)培育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把自主创新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新教育,使自主创新成为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重要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列入各级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自主创新意识。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使自主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大力宣传在自主创新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大力提倡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发挥政府奖励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对在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并落实相应待遇。广泛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技术普及,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科普功能,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促进开放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