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中原农谷初露峥嵘(在希望的田野上)

发布时间:2024-03-18 浏览量:2423

中原农谷初露峥嵘,培育农业“芯片”成绩不俗。

3月13日,在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神农种业实验室,科研人员将不同品种的花生“排好队”,使用精密仪器对花生的含油量、蛋白及油酸含量进行检测。

去年,中原农谷“一核三区”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26个。大豆新品种“郑1307”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全国仅有8个大豆品种入选);“新麦58”生产经营权以1618.8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打破了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新乡市自主选育的“新麦26”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不到两岁的中原农谷,正大踏步闯入全国“三农”视线。

2022年4月,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提出要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并定下“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的发展目标。

中原农谷聚焦种业创新,坚持边建设、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

在位于中原农谷西区的获嘉县,种植大户徐方子去年种了1200亩大豆。他说:“我们以前都不愿意种,虽然大豆市场需求大,但以前产量太低,亩产200公斤就是一大关。”

中原农谷大豆“芯片”的出现让徐方子改变了想法。去年他种了1200亩大豆新品种“郑1307”,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大大增强了他种植的信心。

目前,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与神农种业实验室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农作物高效基因分型、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表型精准鉴定等研发平台,为入驻科研团队和省内外28家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服务。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按照“资源共享、不重复建设、填平补齐”的原则,创新平台共享机制,通过组建育种联合团队,避免出现研究同质化。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2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的科研设施得以整合,改变课题组“小、散、全”的科研资源配置模式,建立了涵盖生物育种全链条,以模块化、流程化为特征的专业技术平台。

“2024年是中原农谷建设‘三年见成效’的关键年份。”中原农谷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陈剑虹告诉记者,“作为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要超常规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咱种的‘豫花9326’高油花生亩产近500公斤!”在位于中原农谷东区的延津县,亲邻友帮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祥学说,上一季花生喜获丰收,这一品种花生能让每亩多产出15至20公斤花生油。

原来,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系统解析了花生脂肪含量的遗传机制,创制高油新种质169份,最高脂肪含量达到63.83%,创造了国内外花生脂肪含量的最高纪录。

在技术攻关和科研创新上,中原农谷融合种业底盘技术、生物学、农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打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应用难点堵点;推进种质资源技术攻关,研发系列高通量生物育种装备、高精密仪器等;加强作物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水产遗传改良,开展生理调控机制及规律研究;推进农作物生产技术攻关,加快“耕种收储加销”全环节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攻关与集成组装推广。

据悉,2024年中原农谷将进一步对接一流创新机构,以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猕猴桃、葡萄、草莓等领域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品种;力争推出新品种25个以上,成果转化20个以上,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等作物领域选育一批突破性品种;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争取持续举办全球性农业博览会和世界种业论坛,推动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和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建设,使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海外得到推广。(本报记者 赵振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亚伟)

(来源:《河南日报》2024年03月17日 第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