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以产业创新为新型工业化添动力

发布时间:2023-10-13 浏览量:472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上持续用力,对于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亚宾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归根结底要靠创新,特别是产业创新。河南是全国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工业增加值长期稳居全国第五位,但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企业偏少,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供应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短板弱项仍很突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企业创新为核心、以数字化为动力、以新产品开发为方向,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生态链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夯实产业创新发展基础

企业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核心。要围绕7大产业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和研发目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为产业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食品、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全方位整合创新资源,大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一批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链主”企业,提升整个产业链技术掌控能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氢能、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推动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这些领域集聚,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和行业“单项冠军”。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完善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新机制,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加快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全覆盖,鼓励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设立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重点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和行业领先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装备升级。以提升优势产业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五基”为重点,开展“一条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近净成形、分子级物性表征等先进工艺技术,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强化数字赋能增效,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当前,国际产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产业链之间的深层次协同竞争、立体竞争。数字技术具有迭代快、扩散快、渗透强等特点,有助于创新要素供给、放大创新溢出效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为产业“弯道超车”提供了无限可能。对于我省产业创新而言,一方面,要完善提升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协同创新平台。依托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食品等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向集群内中小企业共享生产要素、共性技术等,向集群外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场景应用,加强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设计、协同服务、协同供应和协同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创新信息互惠共享和创新行动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聚焦电子信息、生物、氢能、新型储能、新材料等领域,集全省之力,争创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汇聚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资源,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储备应用,建立共享机制,推动我省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发挥好我省已建设的14家省实验室的作用,力争进入“国家队”,为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关键支撑,成为产业创新策源地。

强化新产品研发,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

坚持把新产品开发作为产业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形成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美誉度好的工业精品,抢滩占先“新赛道”,为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一是研发生产进入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的新产品。制定河南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相关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提升创意设计、产品美学和消费者体验感知能力,让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中高端,全面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如华为Mate60系列依托可靠性、通信能力和美学设计,在国际科技潮流中成为引领者。二是推动传统领域积极拓展“新赛道”。引导食品、汽车、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众创等新产品开发,支持龙头企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形成一批引领市场潮流的“爆款”产品。比如,紧抓预制菜“风口”机遇,构建新产品定期发布机制,重点开展安全、美味、营养、健康预制菜产品研发。三是打造“美豫名品”品牌。深入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跻身国内国际前列的河南制造精品品牌。比如,在电气、农机、矿山、盾构、起重机械等装备制造领域,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型,构建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标杆品牌。

强化创新人才引育,提高产学研用适配度

人才是推动产业创新的第一资源。针对我省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紧密度不够、产学研衔接有鸿沟等问题,加快构建有利于人才创新的新机制,推动人才资源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一是完善重点产业创新人才供需目录。聚焦我省28个重点产业链,沿产业链关键环节逐一制定“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在“瓶颈”领域,精准招引一批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高水平创新领军人才;在“短板”领域,每年向全球发布100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精准引育一批紧缺型人才。持续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培育一批提升产品质量的工程师队伍。二是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独角兽”“专精特新”等成长型企业发展规律表明,新产业或新企业的诞生往往是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推动的。依托中原科技城、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器等平台,形成涌现更加多元的新型创业者、改变世界的创业者以及连续创业者的良好土壤,为推动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动能。三是营造良好引人用人环境。实施创新自主荐才、揭榜挂帅、“人才贷”等改革举措,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广阔空间。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港区、中原科技城等锚定国际化产业人才,建设“人才特区”;鼓励各省辖市加快智慧岛建设,打造以服务本地产业创新为主的人才集聚高地。

强化制度要素供给,打造一流产业创新生态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新产品开发等“硬实力”的体现,又需要产业政策、制度创新等“软条件”的支撑,打造有利于产业创新的生态体系。一是完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依托“天使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创新创业基金等,针对科技型企业“孵化—初创—成长—壮大”成长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资金问题,通过“创、投、贷、融”等多种手段,提供精准靶向金融扶持。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服务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给予项目、人才、投资、金融等方面支持。完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二是推动产业创新开放合作。加强区域间产业创新合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规范的制定,与国外高端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攻关;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和产业合作园区,拓展“省外创新源、省内应用场”模式。三是构建促进产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持续加强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科研诚信等方面法治建设,营造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依法保护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作者单位: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3年10月13日 第08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