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用实验室体系打造“最强大脑”

发布时间:2023-10-11 浏览量:1012

“科技创新是社会系统工程,研发方向要面向市场,项目完成也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的积极互动。”

 □本报评论员 于晴

今天的科技创新,不仅是关键技术的比拼,更是创新体系的较量。只有创新链上的各个环节、要素共同发力,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全面突破。

在我国科研实验室体系阵容中,省实验室是各省组织科技工作的重要平台,向上是国家级实验室的“预备队”;向下是省内各类创新基地的“先锋队”,服务全省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

打造省实验室体系是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以来,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中原关键金属、龙湖现代免疫、龙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平原等10家省实验室相继揭牌成立,均由两院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今年6月,又批复建设墨子、黄淮、中州和牧原4家省实验室。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6家,省实验室14家。

研发投入、科技载体、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一条创新链涉及“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等多个问题,将科技研发的每一个环节贯通起来推进、系统考虑,就抓住了科技创新的关键。因此,如何充分释放省实验室体系在“产学研用”等环节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充分发挥省实验室体系作用至关重要。

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例,9月22日,中原食品实验室迎来一周岁生日。过去一年,这里累计为双汇、伊利等183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60多次,突破16项关键技术,发布了36项代表性成果。

“最强大脑”这样赋能万亿食品产业:硬件设施上,实验室大楼共6层,设置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光谱分析室等多个一流高标准实验室;组织架构上,采用“1+6+N”模式,即1个中心实验室+6个研究基地+N家成果转化基地;人才队伍上,科研团队吸纳了11名院士,29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领衔的13个科研团队,汇聚省内6所高校、省外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力量,建立起300人左右的专职科研岗位。首席科学家制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鼓励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为资本创办公司或向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对外合作上,以“1+6+N”模式为基础,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已与想念食品、南街村集团、双汇发展、三全食品等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国首条烩面全自动生产线、将糖类转化为益生元和膳食纤维等成分的“酶制剂”、酸奶使用的专利菌种等成果,为不少企业注入了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是社会系统工程,研发方向要面向市场,项目完成也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的积极互动。让“第一动力”引领发展,技术攻关固然重要,同时也少不了金融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机制创新等层面的共同发力。

由此看来,加快省实验室体系重塑重构,不只是新设若干个科研实体,更在于搭建起服务各类创新主体的公共平台,配以合适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生态。

(来源:《河南日报》2023年10月11日 第04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