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0-10 浏览量:9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十年来,国际国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未来主导权”受到严峻挑战。美国从竞争、对抗到打压,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未来安全交织在一起,科技不能自立自强,和平发展环境就难以保证。二是高质量发展与低质科技供给形成鲜明反差。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西方“卡脖子”打压给经济发展带来风险与挑战,关键核心技术成为最为短缺的商品,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必须要破解的难题。三是科技革命和科研范式的变革影响深远。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数字技术、“双碳”技术等战略必争领域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全球竞争格局,如果不能抢占制高点,必然丧失未来发展的主导权。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高质量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夯实科技基础、解决成果转化的卡点问题、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形成双向融通创新的体制机制。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把国家实验室体系作为基础研究的主阵地,加大投入和机制创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科学基础。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重组前,我国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33家,分布在大学院所和企业,研发人员5万多人,48%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囊括了“十三五”期间的所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可以说,国家实验室体系是我国基础研究的精英队伍,以不到1%的研发人员,获得了大部分的尖端基础研究成果。建议国家在重组国家实验室体系完成后,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阵地,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舍得投入,创造一个适合原创基础研究的环境和稳定经费支持机制,以基础原创和技术原理的突破,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奠定科学基础。

二是加大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科学到技术转化的薄弱环节,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缺失难题。高水平科技供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石与先导,当前的主要矛盾不是成果转化不了的问题,而是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就深刻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唯有实现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才能够从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层面解决“卡脖子”问题。全球范围内,发达经济体都对这一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比如德国的弗朗恩霍夫研究所、美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英国的弹射中心等。近些年,我国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很快,也是致力于科学到技术转化环节的探索。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深入总结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经验,及时把基层实践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制度性安排,围绕“卡脖子”核心技术,打通科学到技术转化的通道,推动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水平科技供给驱动高质量发展。

三是把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制度,构建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企业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是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驱动发展与投资驱动发展的本质区别在于投入的知识财产与物质财产的比例不同,保护知识财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一方面,要把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制度之一,从发展全局角度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把知识财产权与物质财产权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知识产权在一定时期内的合法垄断成为企业主要利润之源,以市场公平竞争倒逼企业创新,以企业创新促进经济的安全、高质量发展。(徐南平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10月10日 第05版: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