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赶“海”者 ——小麦专家茹振钢的初心与梦想
无边的麦田,犹如无垠的大海,轻风摇翠,散发出阵阵清香。朝阳的金光,尽情地照射着这万顷麦海,泛着绿油油的波浪,呈现迷人的景象。
当你走在这片神奇的中原大地上,当你看到这里充满勃勃生机的广阔田野,当你走近这片特异突出、卓尔不群的麦子,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和欢呼。当人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馈赠,当人们习惯了丰足的食粮,有那么一些人,穿行在一望无际的绿野中,关注的是每一株小麦的前世今生;有那么一个人,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倾洒在沃野里,只为培育出最优质的小麦品种,只为了最单纯的心愿和最朴素的梦想。
茹振钢,一个出生在河南沁阳的农民的儿子,从一名普通农校学生成长为中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并凭借黄淮第一麦——“百农矮抗58”,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1979年踏进中牟农校的那天起,他就与小麦结缘,小麦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含辛茹苦40年,他育成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百农4199等多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5亿亩,增产效益400多亿元。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为“粮财神”!
是的,40年来他奋斗的青春轨迹,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伴随着祖国的日益富强。不仅磨砺了自己,成就了中国的杂交小麦,更充盈了祖国的座座粮仓,筑牢着我国粮食安全的屏障。
初心苦涩记忆激发奋斗梦想
1958年,茹振钢出生在河南沁阳南关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后不久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时代在茹振钢身上刻下的烙印是“饥饿”二字。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每个人的肚子里整天都是咕咕叫的,看见吃的恨不得抢起来。
尽管母亲每天跑到十多里开外的荒地上采回半篮野菜,也无济于事,孩子们正齐刷刷地长个,奶奶的腿肚子往下一按,一个深坑半天不会起来。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是每天早上母亲塞给他手中的一块红薯窝窝,而这也是“从父母和弟妹口中抠出来的”;懵懵懂懂中,茹振钢意识到了粮食对人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能吃饱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在他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还是那位未曾谋面就夭折的哥哥。茹振钢姊妹六个,大哥3岁时就因为饥饿夭折了。很多年过去了,提起往事他仍禁不住泪流满面。
就是这些苦涩的记忆,让他生出为粮食丰收而不懈奋斗的梦想,那也是一份长久的埋藏在心底的渴望。
萌芽在刻苦学习中绽放青春
粮食的奇缺,种植的艰难,总是让农村的孩子更有毅力背负起远大的理想。
距离茹振钢家西边几百米处的清代明吏曹谨墓园,让茹振钢从小就感悟到人生的价值。他想,将来能否也像曹谨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一番大事业呢?
1977年春天,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沁阳一中,班主任老师开始给大家打气,鼓励大家参加高考。1978年,茹振钢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了当年春季举行的高考,然而那年他的录取通知书却迟迟没有收到。征兵时节,怀着对军人的崇拜、对军营的憧憬,他参加了当年的冬季招兵。
“当时去当兵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哪怕为祖国牺牲了那也是光荣的!”茹振钢是带着这个单纯而坚定的想法在新兵营里积极参加训练的,但他仍不忘在训练的间隙看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准备在军营的大舞台施展才华,报效祖国。
翌年2月,他却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面对这份迟来的农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茹振钢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恰好部队首长主动找他谈话:“我曾看见你在路灯下看书,看得出来你是一个能吃苦的积极上进的同志,我们国家需要有更高文化知识的人才,你就去大学里继续深造吧。”最终,在部队首长的鼓励下,茹振钢才重返校园。
进入大学,茹振钢的那份动力丝毫没有消减。他相信搞好农业也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也开始憧憬人人都能过上“天天吃白面”的好日子。为此,茹振钢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老师提到的国内外书籍材料他都要尽力找到、读懂。经过三年努力学习,茹振钢奠定了扎实的农业、植物生理方面的理论基础。
前行开启小麦育种生涯之门
激扬青春,为祖国奉献,向梦想前行,方不负韶华。
能够在成长的路上望见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茹振钢便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1981年大学刚毕业,他就被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百泉农专教授黄光正给挑去当助手了,这也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他小麦科研的征途。
黄光正教授对于这位他亲自挑选的助手、爱徒,在科研工作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刚刚到黄教授身边的那一年,茹振钢不仅是黄教授的助手,同时还在黄教授的安排下兼做图书馆管理员、农学系驻遗传育种实验室实验员、农学系资料员。茹振钢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工作塞满,一整天忙下来,全身疲乏不堪。茹振钢明白这种高饱和的工作量正是黄光正教授有意为他安排的。那两年,茹振钢把有关小麦育种的资料和书籍翻了个遍,在无形中打牢了未来科研道路的基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黄光正教授由于长期劳累,于1988年3月检查出了肝癌,药石无功,很快便于当年5月溘然长逝了。
森森大树倒了,哪里去找依靠?近八年来,茹振钢协助黄教授培育“百农”系列小麦良种,所做出的成绩,深受黄教授的赞许。黄教授去了,难道“百农”系列良种的培育工作也就此半途而废了吗?自己又是如此年轻稚嫩,缺乏阅历,能挑起老师留下的重担吗?但是这副担子自己不挑,不就永远地扔下了吗?
回想起和老师不断碰撞与交融、共鸣与升华的情景,茹振钢痛苦万分。从黄光正教授身上,他看到了农业对国家建设、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能量,也见证了自己从儿时便梦想的“天天都能吃上白面”的情景是怎样实现的。
他的热血又沸腾起来。他继承老师的遗志与精神,在农业科学研究的路上继续创造与收获,在此后的30多年中,黄光正教授的嘱托一直是茹振钢前进的动力。
寒冬里,为了选育抗寒性小麦品种,茹振钢常常独自一人成晌成晌地蹲在小麦试验田里观察小麦长相,记载小麦试验的科学数据,对成千上万株麦苗一株一株地仔细甄选。双手冻木了,他吹口热气哈一哈;面颊冻红了,他用双手捂一捂;两脚冻疼了,他使劲儿跺跺、蹦蹦活动一下,舒展舒展筋骨,疏通疏通血脉。从此,一个头戴棉军帽、身裹军大衣的身影就成了辉县小麦试验田里的一道风景。
酷暑里,为了选育小麦籽粒饱满的良好性状,茹振钢戴着草帽、挂着水壶、披着毛巾,像追赶麦浪一样工作在小麦试验田里。烈日当空,当太阳像火球一样把炽热的光芒撒向大地的时候,当烫脸的干热风如同火焰滚滚而来的时候,唯有茹振钢,像勇敢的赶海者一样,仍在追赶着麦浪冲向麦海深处。
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小麦育种这条路,只有经历过迷茫和困惑,耐得住平庸与寂寞,守得住初心和使命,方可看得见开花结果。
筑梦成就累累科研硕果
“为国出力,匹夫之责;为党奉献,党员之任。”茹振钢怀着为党为国奉献的信念,在育种道路上付出着惊人的努力和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浇筑着绿色的梦想。与田野为伴,同小麦为友,是40年来茹振钢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从1979年研究“郑引一号”遗传性状算起,茹振钢已经从事小麦育种工作整整40年。
从跟随恩师繁育和推广百农3217,到主持培育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9等多个品种,他为黄淮小麦主产区提供了优质种源,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充实的小麦育种之路。
茹振钢时常深入农村、深入生产第一线,考察、指导小麦生产,推广小麦生产新技术。在我国黄淮麦区的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矮抗58——黄淮第一麦 1996年的一天,茹振钢到大田考察生产。一位老农高兴地向他炫耀:“茹老师,你看看俺的麦子,长得多好呀,穗子又多又大,今年可是要大丰收啦!”看到他那个喜悦的劲儿啊,茹振钢特别开心。可是,晚上一场暴风骤雨突如其来,放眼望去,一大片麦子,就像被石磙碾过的一样,平铺在地。老农低着头在麦田地唉声叹气。大事不妙啊,麦子倒伏,产量就要下降一大截,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民朋友一年的心血几乎泡汤了!
这件事给茹振钢带来很大的触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让农民朋友种着放心的好品种!从1997年开始,他对成千上万株小麦进行选育,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选出一个长得十分理想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丰66”!
然而,就在茹振钢满心期待收获喜悦时,河南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降雨,麦田持续积水,本来表现良好的“百农矮丰66”突然成片成片死亡。
那一年,试种的“百农矮丰66”几乎绝收。这一晴天霹雳一下子击垮了他!他病倒了,高烧不退,盖三床被子还觉着冷。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是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难道真像大家说的:一个育种专家培育一至两个品种,科研生命就到头了?他心有不甘。
挫折,有时候也会像一片沙漠,试图使人迷失方向。然而自信者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面对困难,不倒下,不屈服,勇敢地去战胜困难,这才是我这个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品质。”他再次鼓足勇气,站了起来。
不等病好,他就紧赶着跑到试验田。经过十几天的详细观察,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百农矮丰66”的根系虽说下扎得很深,耐旱性好,但是表层水平方向上长的根数量太少,所以就不耐淹,不耐湿,才会出现大面积死苗。
于是,他带领科研团队,设计建造了能产生10级大风的数字化风洞,用来研究小麦的抗倒性;建造地下小麦根系观察走廊,观察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特点与立体分布,研究小麦的耐湿性、耐旱性……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困难,2005年一个崭新的小麦品种矮抗58终于诞生了!它解决了高产容易倒伏、矮秆容易早衰、高产不抗病不优质等一系列科学难题,丰富和发展了小麦抗倒性评定与根系选择的理论和技术,实现了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由原来的500公斤,一下提高到600公斤以上,最高达到782公斤。
矮抗58成了老百姓欢迎、种子企业放心、政府满意的好品种。已连续9年被原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生产主导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达4124万亩。2005年推广至今,矮抗58的种植面积累计超过了3亿亩,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茹振钢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矮抗58这个品种让农民朋友增收了,富裕了。茹振钢也欣慰地笑了。
百农4199——妈妈的味道 走进新乡县朗公庙镇小麦千亩园区示范田,只见长长的麦穗挺着浓密的锋芒,锋芒根部开出一朵朵小小的白花。它们直挺挺、密匝匝、齐展展、沉甸甸的长势和气度,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有如威武雄壮的大军方阵一样,蕴藏着估不透的威力,这就是最新品种百农4199,是茹振钢呕心沥血20余年培育成功的高光效小麦。
“最好的饭菜就是妈妈的味道,农业育种要让食物留住原有的醇香。”茹振钢说,“中国人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得好,吃得香。”
“餐桌上需要什么,温饱水平的消费者需要什么,经济富裕、追求品位的消费者需要什么?这些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茹振钢说。
“要做好馒头,关键要有好麦子。”在小麦实现稳产高产后,茹振钢把重点转向了品质。
早在1983年的春天,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前身)图书馆新进了一本由南京农学院翻译的名叫《生态学》的小册子。茹振钢刚读完前言就喜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如获至宝似的读完了全书,恍然大悟,他要找的钥匙终于找到了。
原来生态学讲的是环境与生物群落的关系,只有特定的群体才能适应特定环境,而特定群体的特征是由特定环境赋予的。根据这个规律,他又想到了区域育种的紧箍咒问题。他认为,作物育种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要根据环境确定群体。经过抽象和概括,在他的头脑中萌生了一个“生态育种学”的全新的概念。
为此,茹振钢在全球采集小麦样本,选择了200个研究样本进行对比。经过3年研究,他发现靠近地球两极的小麦耐弱光,叶片薄、叶片颜色黑,靠近赤道的小麦耐强光,叶片厚、叶片颜色浅,于是将两者结合,培育了叶片既厚且颜色深的小麦品种,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阳光,增强了小麦的光合作用。
随后几年间,茹振钢带领团队先后研究解决麦穗、麦秆、根系等难题,克服了掉穗、营养供给不足等问题,成功培育出高光效小麦品种“百农4199”。推广第二年就上升为种植面积超过800万亩的河南省第二大品种!由于光合作用强、能量大、籽粒转换好,小麦种包含多达35种香气物质,加工出的面粉饱含着小麦最原始的醇香,不少人称赞吃到了“妈妈的味道”。
圆梦粮食安全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微风轻抚,金色麦浪摇曳。站在麦香拂面的杂交小麦试验田里,茹振钢幸福得如同眼望丰收的农家老汉。
在人类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中,小麦、玉米、水稻逐渐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主粮。自从有了杂交技术,美国人首先改变了玉米种植的历史,利用杂交技术使玉米产量得到跨域性提升;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水稻技术养活了13亿多中国人口,使中国在农业领域顶起了世界的一角。而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在世界100年的研究进程中,却一直无法解决其杂交育种中存在的难题。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新成果,我们育种要秉承“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的新理念,引领小麦生产不断向前发展。“手中有粮心不慌。主粮尤其是小麦,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科学技术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茹振钢说。
真所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我国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种业发展要走在世界前头,绝不能受制于人!茹振钢鼓起勇气,带领团队,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都没有攻克的难题——杂交小麦发起了“总攻”。
时常有人劝茹振钢,您现在的成绩已经很大了,再去碰杂交小麦,不怕砸了自己的招牌?茹振钢坚定地表态:“只要是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就要干!我身处‘祖国粮仓,国人厨房’的河南,我就要为河南小麦作出更大的贡献,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6年,茹振钢在辉县试验田发现了一株特殊的麦子。正常的小麦在开花授粉后颖壳都一个个完全关闭,它则是颖壳完全张开。茹振钢激动无比:“这岂不是我做梦都想找到的小麦‘野败’吗!”
从这个异常的小麦植株上,经过严格的套袋自交,仅仅收获了6粒种子。仅有的6粒种子,经过十余年的改良和杂交,终于在2004年,育成了温敏雄性不育系BNS,它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恢复彻底的特性,为小麦杂交种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获得了国家“973”“863”项目的支持,属国内领先水平,是实现小麦杂交制种两系化的希望。
“现在被我们熟知的小麦品种都是常规品种,而杂交小麦就好比是把两种不同动物的优点集成到了一起。”目前BNS已进入全国联合攻关阶段,有望近年大面积推广,实现小麦亩产量普遍提高200~300斤的目标。
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杂交小麦革命,茹振钢显得平静而从容,他说,科学研究应该放眼未来,“眼前应用一个,往前看一个,再往后展望一个”。
BNS型杂交小麦是我们中国的原创和发明,让中国小麦研发站到了国际种业竞争的制高点,也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加牢固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手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没有筚路蓝缕的传奇,也没有泣血当歌的故事。只是一路攀爬,一路耕耘。
此刻他就坐在我的对面,三步之遥。虽戴着一副眼镜,但双目光亮有神,晒得活脱脱一个农夫。脸,黝黑发亮;嗓子,嘶哑得让人心疼。他就是这样一位不畏艰难、大胆创新的小麦科研育种的探索者,一位博雅智慧、极具感染力的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者。
“我这大半辈子就只专心做了两件事,育种和育人。”茹振钢说,“我的一生都在做小麦育种工作,感受最深的,是祖国的日渐富强给科研工作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才使得中国的育种事业在世界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如同当年黄光正教授吸引着茹振钢一般,如今,茹振钢也如一块磁铁,用自己的科研热情与人格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团队。带着这支逐渐壮大的团队,以及那颗怀抱理想的赤子之心,茹振钢在一望无际的金子般的麦田中,见证着耕耘与收获,见证着风吹麦浪时,丰收的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
专家简介
茹振钢,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12月生,河南沁阳人,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现为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技术工程中心教授。
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励,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稿件来源:2019.9.18河南日报《麦田赶“海”者—— 小麦专家茹振钢的初心与梦想》报道 作者:赵利敏 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9-09/18/content_369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