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模式(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5-12-17 浏览量:12656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联组讨论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201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思路目标、创新环境、创新导向、创新金融、政策激励、科研体系、创新人才、开放创新、统筹协调等方面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部署。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产要素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那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围绕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不断有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管理、信息、品牌、无形资产等进入生产过程。
  生产要素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居于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原始社会上半段,也就是母系氏族时期,一个部落或族群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繁衍能力,因此居于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是女性的生育能力。原始社会下半段,也就是父系氏族时期,一个部落或族群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应对部落对抗及捕获猎物的能力,因此居于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是男性的体力。奴隶社会,居于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是被视为生产工具的奴隶,谁拥有的奴隶多,谁在社会上就更有地位。农业社会,居于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是土地,谁的土地多谁更有发言权。工业社会上段,其特征是商品供不应求,居于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是机器、厂房,谁拥有更多的机器、厂房、设施,谁就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包含服务,下同),就能获得更多财富,这个时期的社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品的数量。工业社会中期,其特征是商品供求基本平衡,居于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是产品的质量、成本控制,这个时期的社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价格。工业社会下段,也就是当今中国所处的阶段,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其特征是几乎所有商品都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居于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谁拥有核心知识产权谁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这个时期的社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品的“魅力”。
  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考察社会历史的变迁,使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把握当代中国特别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的方向、着力点和路径。
 
  二、当代产品竞争力十要素分析法
  当今世界,某种意义上可以讲,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产品竞争力(魅力)。2014年末,美国苹果公司市值7000多亿美元,将苹果公司按一个国家衡量,他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27位。苹果公司的成功归根结底来自于iphone、ipad等若干产品的成功。
  那么,构成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经研究,我们认为构成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以下10个:(一)技术,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二)品牌,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商标、商号、域名等知识产权及其所凝结的附加价值。(三)工业设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四)渠道,主要体现在产品营销能力。(五)质量,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性能、使用寿命等方面。(六)服务,主要体现在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友好性、有效性。(七)价格,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生产效率及定价策略。(八)资本,主要体现在产品资源整合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九)人才,主要体现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流通等环节的执行能力。(十)管理,主要体现在产品战略、规划、要素整合质量和效率及持续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10个因素,知识产权占了3个,而且是具有排他性的,其他7个因素基本不具有排他性。由此不难理解,知识产权为何成为当今时代核心生产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从另一方面看,知识产权确实是极其重要的,知识产权却又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构成产品竞争力的其他因素,10个因素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代产品竞争力十因素分析法作为理论创新,应该能够有效解释和预测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试举一例,小米手机在印度遭遇专利阻击,有不少人唱衰小米。我们用十要素分析法分析可知,在10个因素中,小米手机仅技术因素薄弱,其他9个因素都比较强。我们可以预判,只要小米手机持续弥补专利的短板,小米手机的未来一定前景光明。
  从历史趋势来看,10个因素的重要性也在发生着变化,拿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与第一个十年对比,技术、品牌、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持续上升;渠道的重要性持续下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颠覆了“渠道为王”的格局;质量的地位持续下降,随着高技术的集成和普及,产品进入“同质化”、“高质化”时代,产品质量对竞争力的贡献日渐减弱;服务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顾客是上帝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消费体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价格的重要性有所降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者对高档、中档产品的价格敏感度持续降低;资本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近年来民间投资资本供给持续增大,好产品更加容易获得投资;人才、管理的重要性持续上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稀缺性进一步提高;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风险和不确定性持续提高。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本质是由低端要素驱动转为高端要素驱动
  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实质内容是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低端生产要素驱动向高端生产要素驱动转变。
  如前所述,低端要素、高端要素是个相对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具体性。同一要素,可能在这个时代属于高端,但在另一个时代属于低端;同一时代,可能在这个产业属于高端,但在另一个产业属于低端。低端要素、高端要素的划分标准主要是3点,一是该要素在构成产品所有要素中的重要性;二是该要素的稀缺性及可持续性;三是该要素带来的产品附加值大小。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模式主要特点是:一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二是高度依赖“外需”和“投资”。三是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由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三高一低”模式弊端凸显;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危机,“外需”持续萎缩;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成本优势逐步丧失;进入新世纪,“世界工厂”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从“世界工厂”模式向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文化等递进的高端模式转型。
  几个递进模式的区别,拿人来打一个比方,“世界工厂”模式就好比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块头很大,智商很低,甚至是没有头脑(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制造、智造、创造是一个智商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国制造模式下智商与“体商”基本匹配,基本能够克服对外高度依赖的问题;中国智造模式下,智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创造模式下,智商非常发达,智商水平高于体商,智商牵引体商发展。中国文化模式下,不仅体商、智商优秀,情商也很高,生产的产品有情绪、有情趣、有感情、有品位、有魅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中国产业的智商。中国经济要从体商模式转变到智商模式,必须从支撑体商的要素驱动转变到支撑智商的更为高端的要素驱动上来。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七种模式
  任何战略的实施都需要有效的模式、具体的战术的支撑,离开了模式、战术的有效支撑,战略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当前,全党全国上下都在探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模式。总结有关探索经验,借鉴国内外的理论实践成果,我们研究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如下七种模式。
  (一)知识产权创新模式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大力加强知识产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提升产品知识产权附加值,提升产业经济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产权是知识生产的精华,是知识与商业的结晶,而且具有独占的法律属性、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全面渗透的特点,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抢占知识经济时代商业制高点的关键。提升知识产权实力是提高产业经济“智商”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知识产权创新模式应该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20世纪50年代至今,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知识产权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重要价值。
  (二)金融创新模式
  金融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完善金融体制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全社会资本利用效率,提升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调节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为王”,金融位于整个经济生物链的顶端,且资本天生具有跨界的优势,因此金融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作用发挥得好,经济发展就能够事半功倍。金融作用发挥得不好,经济发展往往事倍功半。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积极发挥金融创新模式的作用。
  (三)管理创新模式
  管理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大力加强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宏观、中观、微观决策水平,提升生产要素整合利用水平,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无数的案例证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调整一个位于核心位置的管理人员,整个组织的绩效可能会有天壤之别的变化。管理创新不是对要素本身的改进,而是对要素组织方式的改进,通过改进提高要素整合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企业管理能力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管理创新模式应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积极发挥作用。
  (四)人才创新模式
  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大力加强高知识含量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产业发展素质,提升产品知识密集度,提升可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他要素是“死”要素,人是“活”要素,其他要素作用的显现有赖于“人”这个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人才创新模式是一种“元模式”,比其他模式更加具有本源性,其他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必要的人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应把握人才创新模式周期长、本源性、长效性的特点,长期坚持实施人才创新模式。
  (五)商业模式创新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积极探索和利用与时俱进的商业模式,提升商业运作效率,提升跨界资源整合效率,提升用户体验,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周期长、频率低、颠覆性的特点,一次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改变一个行业的格局,能够支撑一个行业一定时期的快速健康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迎来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机遇期。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积极把握这个战略机遇期,大力实施“互联网+”等商业模式创新模式。
  (六)组织创新模式
  组织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积极探索和利用与时俱进的组织形式,提升社会、经济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组织效率,提升组织对成员个性、才能、诉求的包容度,提升组织成员积极性和满意度,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组织是社会的容器,决定社会的格局。组织创新能够改善社会的体制机制,会对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组织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应当积极探索和利用。
  (七)文化创新模式
  文化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大力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社会的文化意识和能力,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产业经济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人类作为高级复杂的社会动物,人类对于文明的追求必然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过渡。人类商业文明的发展必然从追求实用功能的阶段向追求真理、情趣、品味、价值的阶段过渡。而文化创新正是满足人类情感价值需求的充分必要条件,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模式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五、七种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上述七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模式,但是在一些方面难免存在重叠、交叉的内容。这些模式的选择,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结合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谨慎选择实施。七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及效果限度,应该认真加以分析。
  从见效周期看,知识产权创新模式、金融、文化创新模式周期较短,见效较快。管理、人才、商业模式、组织创新模式周期较长,见效较慢。
  从效果持续性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文化创新模式效果持续时间较长,金融、商业模式、组织创新模式效果持续时间较短。
  从实施频率和创新空间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文化创新模式可以持续高频创新,创新空间比较大;金融、商业模式、组织创新模式不适合高频实施,创新空间有限。
  从作用发生机理看,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模式既属于要素改进又属于要素组织方式改进,管理、商业模式、组织创新模式属于要素组织方式改进,人才、文化创新属于要素改进。
  从效果显现看,知识产权、商业模式、文化创新模式的效果能够直接在产品上得到显现;金融、管理、人才、组织创新模式的效果一般不能够直接在产品上得到显现。
  综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趋势,建议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优先实施知识产权、金融、文化创新模式,长期坚持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文化创新模式,积极有效利用金融、商业模式、组织创新模式。
  (作者:季节,系国家运营平台七弦琴知识产权资产与服务交易网总经理)
       (
来源: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