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打造改革“升级版” 让创新主体“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0-05-14 浏览量:1707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4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创区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全市发展的“三大机遇”之一强力推进,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30条意见”),初步构建了新乡自创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作为新乡自创区的核心区,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开展政策的先行先试,特色产业实现快速增长,连续两年在全国高新区(169家)综合评价中上升8个位次,2018年郑洛新自创区核心区考核中,发展量排名第一。可以说,改革的大力度,是新乡高新区取得“两连8”成绩的直接动力来源。

新乡市委主要负责人说,该市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注重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找到工作的支撑点、着力点、落脚点,为科技创新设置新的杠杆,着力推动自创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从“服务侧”到“主体侧”,新乡打造自创区改革“升级版”

 

4月21日,在新乡“新八条”出台13天后,新乡市政府办印发《关于成立新乡市华大中原精准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的通知》,意味着新乡高新区引进华大基因拟在新乡设立研究院法人事业单位正式落地,也标志着高新区又多了一个重量级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啥是“新八条”?原来,为进一步发挥新乡自创区先行先试的优势,4月8日,新乡市出台了《关于高质量推进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新八条”)。“新八条”明确提出要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政策、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职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创办科技型企业等7个方面给予补贴和奖励,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同时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充分调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其中,“新八条”中第五条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该政策聚焦引进域外高层次创新资源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慢的问题,新政策根据产业研究院对法人性质的特殊要求明确了落地方式。新乡华大中原精准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的快速落地,“新八条”功不可没。

“新乡在自创区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够壮大、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发展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有些工作光有数量没有质量。”新乡市分管科技的副市长说,此次出台的“新八条”以新乡自创区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措施具体、操作性强,旨在打造新乡自创区改革的升级版,解决创新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

“前期我们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有效调动了工作人员积极性,这属于政府服务侧的改革。但如果创新主体活不起来,那不起作用。‘新八条’则属于聚焦创新主体的主体侧改革,更要围绕如何调动企业和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表示,“新八条”将与原有政策相互配合,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优化资源配置两个关键,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既在发展量上做文章,又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自创区整体创新实力。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年。新乡市自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围绕“高质量建设自创区”的中心思路,聚焦创新主体“找抓手、找支撑、落项目”,着力构建“1248”创新体系(一平台两机制四支撑八工程),力求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有新突破,在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上有新探索,在先进经验复制推广上有新进展,加快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从“被动等”到“抢着干”,体制改革催生“新乡经验”

 

示范区,意味着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早在2017年9月,新乡高新区就在全省率先探索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全员聘任与绩效管理,创造了郑洛新自创区的“新乡经验”。

全员聘任制,打破了手中的“铁饭碗”。区直35个机构精简了20个,122个科室缩减为59个,中层正职压减六成、副职压减近五成。370人参加首次双向选聘,36人落聘,转为辅助岗。第二次选聘,27人聘到高一级岗位,10人降聘使用。第三次,23人提级,7人落聘、7人降聘。破解了机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高不能低的难题。

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高新区一切基于岗位价值,在结构上一视同仁,幅度上量力而行,激励上倾斜一线,彻底阻断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老路。

改革,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按能力吃饭”。原本负责高新区主导产业和项目建设的史玉华,在历经高新区主导产业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从56%提升到89%后,她的职级也随之上升,从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到科学技术局局长,去年又被提升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通过系列改制举措,高新区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和选人用人导向,这项改革也获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认可。如今,新乡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等四大主导产业。以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该市先行先试创新政策,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汇聚一批创新资源,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随后,新乡经开区、牧野区电源产业园、平原示范区、红旗区新东产业集聚区等也因地制宜,先后采用“管委会+公司”“套改”等方式完成改革工作。改革以来,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工作的主动性都有明显提高。

新乡市市长王登喜表示,自创区这块牌子有别于其他“金字招牌”,它不是“金奖杯”,而是一个“入场券”;不是已创建成功的荣誉,而是要完成国家、省赋予新乡的历史使命,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乡经验”。

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创区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相关工作,为加强对自创区的组织领导,确保核心区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开展,引领带动新乡自创区的全面发展,市委派出一名常委担任自创区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兼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同时,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将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市委的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增强了自创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能力。

 

从“创新”到“常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新乡智慧”

 

春节前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在省科技厅部署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技攻关的7个专项15个项目中,新乡市参加了6个项目,其中牵头承担3个项目,并参与3个项目,承担项目数量仅次于郑州,获得首批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四成多。中电科22所的“疫情联防联控智慧系统”驰援赞比亚首都国际机场,第一时间助力赞比亚做好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河南师范大学研发的阿兹夫定新药已在临床实验中取得显著效果,成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三个自主研发药物之一。

拥有丰富科教资源的新乡,诸多成绩已见证了新乡的产业实力和创新品质,也赢得了“新乡常新”的赞誉。2009年,新乡华兰生物研发出全球第一支“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成功控制了“甲流”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河南科技学院主持完成的“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河南省高校30年来在该奖项一等奖上零的突破;中铁隧道装备有限公司在新乡生产下线的中国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河南师范大学研制开发的“系列核苷生产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平锂电池隔膜材料、中国第一块可充电池……近70个自主品牌位居国内前五名。九天揽月的“神舟”“天宫”、深海探险的“蛟龙”、出征星辰大海的辽宁号航母、翱翔蓝天的C919大飞机等,均有来自新乡的卓越贡献。

依托国家自创区的“金字招牌”,新乡全市科技财政支出近3年平均增速达30%;围绕该市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组建了一批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机构、人才、设备、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高企总数达343家,是自创区获批之前(102家)的3.4倍;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居全省第二位。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科技金融中心获批建设,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博览会,签约了一大批项目,打造了该市开放合作新品牌。

这几天,喜讯再传。该市卫华集团凭借世界先进的起重技术,为火箭提供高精度的吊装转运保障,助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由我省首家氢能产业综合服务商,新乡高新区的河南豫氢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日加氢能力500公斤的集约式加氢成套设备顺利运抵北京,将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氢燃料车辆示范运营提供重要保障,吹响了北京冬奥会(延庆)首座加氢站建设工作的号角。


(来源:新乡市科学技术局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