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20-08-26 浏览量:3046

为进一步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郑洛新自创区)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政策先行、体制引领等方面的优势,提升郑洛新自创区产业创新能力,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结合郑洛新自创区建设基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启动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十届十次全会精神,以提升郑洛新自创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方向,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抓手,围绕优势产业着力建设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的新型创新平台,突出重点、聚焦关键、精准发力,支撑郑洛新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原则

——突出优势,统筹布局。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郑洛新自创区产业优势领域和科技资源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集聚高端优质资源,突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支撑,构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强化产业创新供给能力、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促进价值链延展的总目标,做好510年的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力争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实现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改革创新,鼓励探索。充分发挥国家赋予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新型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和体制机制,制定出台创新型政策,在市场化运行机制、科研项目包干制、首席专家负责制、揭榜挂帅以及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等方面先行先试,在科研项目立项、资金使用、股权激励等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活力。

——三级联动,多方共建。省、市、区上下联动,集聚资源,合力推进,共同支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组织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设。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创新功能,提升平台建设水平

——科学考核,激励引导。强化对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的监管,定期开展政策评估,科学调整支持方向,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创新考核方式,探索学术评估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实现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设目标

——2020年启动郑洛新自创区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至少完成1家平台组建;到2021年底,郑洛新三片区均完成平台组建工作。

——2025年,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累计转化新技术、形成新成果50项以上;引进培养10个以上高端人才团队;新培育3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新培育2-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1-2个千亿级产业。

三、主要功能

(一)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积极探索开展市场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收益分配激励,在全产业链上面向全球吸引、集聚创新人才。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扩大科研人员在科学探索中的自由裁量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打造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

(二)建设产业创新生态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平台,协同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开展产品小试、中试和认证活动,实现重大科技成果的熟化和产业化,推进共性关键技术在产业中转移扩散,提升产业创新水平;面向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研发,实现科技成果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生产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明确产业中长期技术创新发展路径,围绕产业卡脖子技术和重大技术创新方向,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在相关领域实现理论创新,在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为抢占产业制高点提供技术支撑。

(四)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打造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探索更加灵活、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政策,健全分类评价、高效激励、产学研联动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设立首席科学家,培养一批能够发挥塔尖效应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一批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梯次发展、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

四、建设任务

(一)智能传感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

围绕智能传感器产业,由郑州高新区牵头,联合郑州大学、汉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等院校、重点企业,整合省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聚焦微纳器件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条。以立足中原,辐射全国,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为战略目标,在智能传感器功能材料、制造工艺与装备、器件与系统、先进传感计量技术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先进微纳加工与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打造基础与应用研究、高端人才聚集和培养、产业中试流片三位一体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

2023年,建成8吋晶圆尺寸的智能传感微纳制造先进工艺工程中心,5个以上智能传感产业应用基地,引进10-30个境内外研发创新团队,培育10个国家及国际重大工程研发团队;到2025年,培育20家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品牌的关键传感材料和核心传感器企业,实现产值收入1000亿以上。

(二)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

围绕智能装备产业,由洛阳高新区和清洛基地共同发起,联合河南科技大学、七二五所、中信重工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建立一院一载体一基金多平台(即:河南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共性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智能装备成果转化及产业基金,按照市场需求建设多个创新合作平台)的技术创新共同体,搭建技术服务、产品培育和功能支撑三大平台,按照集聚资源、聚焦产业、面向市场为建设原则,开展面向“2+2+1”“2”:高端零部件及基础件、战略性新兴材料与成形技术,“2”: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1”: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装备产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有效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突破一批智能装备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打造全国知名的智能装备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2025年,攻克10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共性技术,突破100项以上行业关键技术;累计转化新技术、形成新成果80项以上;新培育30家以上科技企业,培育2家以上科创板上市企业;引进培养10个以上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智能化装备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实现技术合同交易2亿元以上;新培育2-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

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由新乡高新区牵头,采取自主建设+外部整合的方式,联合河南师范大学、华兰生物、拓新药业等高等院校、重点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研发平台和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成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化学小分子药物中间体与中高端制剂、血液制品与疫苗、干细胞新药、生物基因资源收集与应用研究、中药研发与创新等领域,采取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科技金融委员会等各方协同、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运营机制。按照技术研发与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孵化与创新服务等功能定位,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综合创新服务等工作,推动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2025年,推进实施20项以上科技创新项目,推动5项以上共性关键技术攻关,2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获批5个以上药物临床批件并力争拿到新药证书,新孵化培育10家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持续壮大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

五、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

按照省引导、市主体、区落实的原则开展建设,省级负责总体布局、体制创新和考核评估,统筹自创区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市级是投入主体,负责建设资金筹措、各项创新政策和改革举措的落实,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郑州、洛阳、新乡高新区,承担具体建设任务,开展运营管理。

鼓励运行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创新、科技政策创新和金融模式创新,实现顶层整体规划设计+日常协调管理+战略技术咨询+市场机制运行的协调推进。

采取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科技金融委员会等各方协同、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模式。管理委员会是平台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日常运行保障;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负责确定平台的重大战略、研究方向,负责制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组织开展科研工作。可以根据科研需要,下设科研组或实验室、技术中心等,试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科研项目包干制、科研课题招标制等;科技金融委员会负责平台建设、运行及成果产业化的资金保障,拥有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优先投资权。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省级层面负责平台的统筹协调工作,省自创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统筹资源支持平台建设。市、区两级联合建立平台协调推进机构,按照要求推进平台各项工作落实。平台纳入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并优先推荐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二)资金保障。省级层面在自创区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引导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市、区两级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把平台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在资金方面给予保障。发挥科技金融作用,引导各类产业基金、金融机构支持平台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

(三)考核评价。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制订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平台建设运行情况开展年度考核评估,重点对平台科研任务开展、人才团队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成果产出及产业孵化等开展考核评估。根据考核评估结果给予奖补。

(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郑洛新自创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方面的优势,鼓励平台先行先试,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力争在容错机制、科研项目包干制、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招标制以及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等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