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公 示

发布时间:2011-09-28 浏览量:2845

 

 

 2011年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公    示

 

 根据《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励办法》(新政[2006]34号)规定,2011年9月4日经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评审委员会组织省、市专家评审,杨书廷、王书玉两位同志被评为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现进行公示,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本公示自公布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异议,应当以真实身份书面向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励办公室提出(邮政编码:453003,新乡市金穗大道443号,联系电话:5820682)。

 

               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评审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杨书廷同志简要事迹

 

 

杨书廷,1962年12月出生,河南省淮阳县人,博士学位,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河南省新能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杨书廷同志,多年来从事新能源材料及其应用和功能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涉及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及相关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用隔膜等领域。近年来共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进步与技术升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重点攻关、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6项,完成省级鉴定项目12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项,在Electrochim. Acta 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01年获首届“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资助。

 杨书廷同志自1986年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开始从事新型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从1991年起,开始从事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工作,并在这些领域先后取得重大贡献。1992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球形β-Ni(OH)2电池材料制备工艺的产业化,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成果获199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实现了MH/Ni电池直封工艺,相关成果获200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采用均相共沉淀法,通过金属离子掺杂合成了能够稳定存在的球形a-Ni(OH)2电池材料,用该材料代替传统的b-Ni(OH)2材料,将使得现有的MH/Ni电池容量提高30%以上。该项目获2001年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资助。

 从1999年以后,杨书廷同志在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制备工艺及电池设计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在正、负极材料、电池工艺、隔膜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尤其是在隔膜材料方面,他于1994年就带领课题组开始了锂离子电池纳米微孔膜的基础研究,2002年主持建立第一条年产6000万平方米的锂电隔膜生产线,从而打破国外的垄断,实现隔膜的国产化。该项目获2005年国家科技部攻关计划项目和河南省重大攻关项目,2006年又获国家产业升级与企业技术进步重大专项。2010年,年产6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一期项目开始启动,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锂电池隔膜生产基地,对实现隔膜材料国产化,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杨书廷同志二十多年来在新能源材料和功能复合膜领域的研究成果卓著,大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新乡乃至全国相关产业的科技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书玉同志简要事迹

         

              

王书玉,1964年6月出生,河南原阳县人,研究员职称,1985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任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2010年任河南省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王书玉同志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理事,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河南省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省万名专家服务“三农”优秀专家,河南省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在科技界享有较高威望。

 王书玉同志26年来一直从事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河南省重大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等9个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4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8项。

 王书玉同志在水稻育种理论、技术和材料创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创新。建立了多品种复合杂交、理想株型塑造、稳定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和方法;在常规粳稻育种方面,建立了理想株型提高光能利用率、适当延长生育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有利性状聚合的常规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在水稻种质资源、亲本材料创制研究方面,建立了不育系异交率高、亲本水平高、双亲配合力高的“三高”育种理论和技术,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状优异的系列不育系和恢复系,组培了一大批杂粳组合。

 王书玉同志在水稻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大创新。先后育成8个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多项河南省第一:河南省第一个超级稻品种新稻18号,河南省第一个双亲及组合均自育杂粳品种新粳优1号,河南省第一个国审粳稻品种豫粳6号。(1)新稻18号,在参加国家黄淮粳稻区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5.6%,居国家常规粳稻区域试验第一位。2009年经农业部组织专家实收实打计产验收,平均亩产为807.8公斤,比国家北方超级稻产量指标高出27.8公斤,201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是河南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超级稻品种。(2)豫粳6号:1998~2007年一直是沿黄稻区、鲁中南等地当家品种,10年间稳居“黄淮大地第一粳”,在河南沿黄稻区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豫粳6号还被国内多家育种单位作为亲本材料育成水稻品种7个。(3)新粳优1号,2010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比常规稻对照种增产14.8%,比杂交稻对照种增产11.2%,且抗病、抗逆、米质优,填补了河南沿黄稻区杂交粳稻的空白。

 王书玉同志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创新。研究建立了优中选优、提纯复壮、延长品种利用年限的品种利用模式,所选育品种始终在河南沿黄乃至黄淮稻区水稻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使水稻面积由25万亩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单产由423公斤提高到638.5公斤,极大地提高了沿黄稻区水稻的产量和效益。他选育的8个水稻品种累计推广7760万亩,增产稻谷38.8亿公斤,社会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