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评审委员会公告

发布时间:2009-12-07 浏览量:3144

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评审委员会公告

 

    根据《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励办法》(新政[2006]34号)规定,2009年9月26日经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评审委员会组织省、市专家评审,刘秉华同志被评为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现进行公告,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异议,应当以真实身份书面向新乡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励办公室提出(邮政编码:453003,新乡市金穗大道443号,联系电话:5820682)。

 

 

附:刘秉华同志简要事迹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刘秉华同志简要事迹

                                                                                                                      刘秉华,1944年12月出生,河南鄢陵县人,研究员职称,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任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和新乡县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主任,2008年任农业部新乡矮败小麦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主任。
    刘秉华同志,多年来从事小麦雄性不育遗传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攀登计划、国家植物转基因、财政部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编著1部。发现一套基因控制的雌雄性都不育的遗传种质,提出显性核不育基因起源理论,建立隐性核不育材料姊妹交后代遗传模式,创立小麦基因定位新方法,成功定位太谷核不育基因,创建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国审小麦新品种3个,省审新品种3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特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农业部鉴定成果“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建立”拟申报明年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品种保护权3项。
    刘秉华同志研究设计一套新的基因定位程序和方法,将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定位在4D染色体短臂上,距着丝点31.16个交换单位处。该项技术成果1984年通过专家鉴定,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太谷核不育小麦发现、鉴定和初步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提出“植物显性核不育起源理论”,即“从杂交后代发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一般能够找到恢复系,其恢复源(恢复基因)来自提供显性不育基因的那个亲本。”该理论解决了赤峰显性核不育谷子遗传控制方面的学术争论,指导水稻等作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寻找恢复系。他以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变一号为材料,经过大群体测交筛选和细胞学研究,研制出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即矮败小麦。在矮败小麦中,作物中雄性败育最彻底的太谷核不育基因Ms2与小麦中降秆作用最强的矮秆基因Rht10在4D染色体短臂上连锁十分紧密,交换率仅有0.18%。在矮败小麦后代群体中,总是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二者的株高差异一目了然。异交有利于基因的交流与重组,自交有利于基因的纯合与稳定。矮败小麦兼具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特点,并且具有理想的标记性状,是一个高效育种工具。
    刘秉华同志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践与探索,建立了以矮秆不育株多次选择和花粉源选择与控制为主体的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得到了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大幅度提高的改良群体,即生产新品种的“加工厂”和孵化器,从中选育出轮选987、轮选988、轮选518国审品种,轮选519、轮选496、轮选716省审品种。“矮败小麦创制和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建立”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庄巧生、李振声、刘大钧、董玉琛、程顺和五位小麦界院士参加的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矮败小麦这个独特的遗传资源属国际首创,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发展潜力大,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被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博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
    刘秉华同志研究的“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在国内已有68个小麦育种单位引用,在新乡县七里营建立了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和农业部新乡矮败小麦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在6个省、区设有研究试验基地,利用该技术选育出小麦新品种26个,累计推广面积1.3亿亩,增产小麦31亿公斤,创经济效益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