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我省农业有哪些创新?用了啥“黑科技”?顶端创作者连线全国人大代表茹振钢谈“新”农业 2000亩地 未来刷手机就“管”

发布时间:2024-03-07 浏览量:1874

p24_s

茹振钢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教授

王洪涛

顶端创作者

鹤壁市浚县副县长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文 记者 时硕/图

作为农业大省,一直以来,河南承担着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

当前,河南农业有哪些创新?田间地头用上了哪些“黑科技”?

顶端创作者、鹤壁市浚县副县长王洪涛,带领大家到中原农谷来寻“新”。

农田“健康”指标实时在线,“数智大脑”来“助长”

在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数智大脑”展厅的屏幕上,除灾害指数外,还有植物蒸腾计算模型、农药肥料投入使用情况、大气温湿度综合对比图等数据。这些数据已与平原示范区农业相关部门进行了打通,农业部门通过收集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工作。

部分具有科研价值的数据,也会及时传送到位于平原示范区的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简称“中原中心”)等机构,这对于我省农业创新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在新乡市建设万亩示范田,收集农情数据近1200万条,沉淀数据1.5亿多条,并形成多个农业数据算法模型。那么,这些数据信息是怎么得来的?

一套名叫“农业物联网数据传感集成杆”的设备会放置在田地里,里面集成了各种监测设备。

集成杆上,还有一块小屏幕,实时显示着PM2.5、温度、风速、光照等数据。“目前一套集成杆能监测的范围已达到2000亩,以后或将向新乡全市进行推广。”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监测系统得到推广,田间地头的情况将通过网络传送至大屏幕上,不仅能很好地实现农业数据管理,未来数据还能出现在手机里,农田有什么问题了,随时就能发现,降低人力巡查的成本。

“国”字头研究中心入驻,院士为科研团队“打分”

距离“数智大脑”展厅约5公里,就是中原中心,农业创新在这里有了更直观的体现。

“我们通过遴选,邀请了相关领域院士、专家等组成评审专家小组,组织召开中原中心首批拟入驻科研团队评审会,评审遴选出粮食与经济作物增产增收、生物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的12支科研团队。”中原中心副主任涂洪涛表示,这12支科研团队将针对河南农业发展的薄弱领域进行研究,共同助力河南农业强省建设。

在中原中心一楼大厅,展示着许多科研成果。

“这是小麦新品系普冰资300,是利用冰草与小麦远缘杂交创制的,较对照增产15%以上,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涂洪涛介绍,不仅是小麦,在果蔬方面,科研团队也是硕果累累:菠菜团队召开了河南菠菜产业研讨观摩会,建立了示范基地4个,示范新品种15个,推广新品种2万多亩;果树资源育种团队在宁陵推广梨新品种1000亩……

两地连线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围绕农业话题,王洪涛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教授茹振钢展开了“隔空对话”。

王洪涛:就农业新品种向市场效益转化这个工作,您对农村基层有什么建议?就政府和广大干部为农民和合作社开展服务工作,您有哪些建议?

茹振钢:农业新品种有其领先时期,也有其落后的时期。越是新品种,在它领先时期,增产幅度很大、效益很高。土地肥力好的地方,或者是农村种植大户,要抓住科研工作者育成的好品种,在领先时期发挥作用,并且推广开来。

希望种植大户、土地比较集中的地方、农业生产大县等,要紧密地与育种专家结合,率先引入新品种,为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洪涛:这次全国两会,您最关注哪些话题?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建议?

茹振钢:我们国家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对于河南来说,要朝着农业强省的方向去努力。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要紧密结合种业生产、加工方面的需求,形成闭合圈。也就是说,要以加工为终端,倒逼前端的所有工作。

只有形成闭合圈,农业效益才能最高,农业科技成果运用才最有效。所以,高校培养的人才要和企业生产最需求什么样的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企业设备上的优势和高校的育人优势,做到校企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这是我十分关注的话题。

今年全国两会,我带来的也是这方面的建议,希望高校能与企业结合,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共同助力河南的农业强省建设。

( 来源:《河南商报》2024年03月07日 第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