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面包里有了“新麦味”(全力拼经济 奋战开门红) ——“从春管透视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4-03-01 浏览量:1544

 p60_s

2月29日,济源示范区五龙口镇马村农民驾驶农机在麦田里施肥,为小麦丰收打基础。 苗秋闹 摄

编者按

春回大地,万象“耕”新。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我省春季田间管理由南向北陆续展开,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2024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本报推出“从春管透视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派出五路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探究河南春管里的新质生产力,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省建设的新亮点、新成就。

□本报记者 刘晓波

2月29日,辉县市冀屯镇麻小营村,五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绍臣在地头查看“新麦26”的长势。

麦苗开始返青,植株有8厘米高,每株有6至7个分蘖。“叶片绿中透亮,麦子长得壮实。今年雨水勤,地里红蜘蛛多,等气温稳定了得赶紧打药杀虫。”孙绍臣说。

种了一辈子地,孙绍臣对“新麦26”情有独钟。原因很简单,这麦子值钱。

“‘新麦26’每斤比普通小麦至少高出一毛五分钱,亩产也高出100多斤。”孙绍臣介绍,今年是他种植“新麦26”的第10个年头,1000亩麦子早早就被附近的面粉厂预订了。

在新乡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墙上悬挂的“优质超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新麦26’选育与应用”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奖证书记录着这一小麦新品种的高光时刻。“新麦26”正是从这里走向了田间。

长期以来,在粮食生产中,高产和优质往往难以兼得。“‘新麦26’不仅破解了优质、高产难以协同改良的重大技术难题,还解决了优质强筋品种品质指标不高、品质稳定性较差的卡脖子难题。”新乡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蒋志凯说。

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国内品质过硬的小麦品种相对缺乏,优质专用小麦尤其是强筋小麦长期依赖进口。蒋志凯和其团队系统开展了育种技术创新、优异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体系构建研究,历时十余年时间,终于选育出“新麦26”,并于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开始在黄淮海地区大面积推广。

“它是国内仅有的4个超强筋小麦品种之一,到目前为止,市场上众多强筋小麦品种里,还没有哪个能在综合品质方面超越‘新麦26’。”河南九圣禾新科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骆芳说,“新麦26”在黄淮南片优质超强筋小麦品种中推广面积排名第一,品质甚至超过进口优质小麦“加麦2号”和“美麦DNS”。

小麦品质究竟有多好,面粉加工企业说了算。“‘新麦26’是我们公司指定的一类小麦品种,尤其是在加工专用面包粉时,‘新麦26’更是无可替代。”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品控经理郝天文说,之前公司对国内几十种强筋小麦品种进行测试,“新麦26”的吸水率高,面团稳定时间可达20至50分钟,是生产烘焙类面粉的最佳选择。“新麦26”的问世,让全国各地的面包有了“新麦味”。

据统计,“新麦26”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亿余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26亿元。目前,以“新麦26”为代表的强筋小麦家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国内众多育种单位纷纷以“新麦26”为骨干亲本,育成了“新麦45”“新麦58”等18个新品种以及“新麦65”等32个新品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其优劣关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新麦系列是我省优质小麦品种的优秀代表。近年来,我省加快建设种业强省,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策源地,以国际一流水平布局建设生物育种、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等研发平台,优质小麦新品种不断涌现,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98%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100%。

“但不可否认,我省选育技术还存在明显短板,要突破表型鉴定、分子育种等技术难题,实现从杂交育种2.0向分子育种3.0和生物育种4.0的转型,需要在科技创新中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厚植农业发展新优势。”蒋志凯说。

专家点评

培育种业新质生产力 引领种业强省建设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 张道明

种业强,则农业强。多年来,河南在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基础研究、种业前沿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和种业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世界种业发达国家相比,河南种业发展还存在种质资源挖掘能力不足、前沿技术创新相对落后、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仍需完善等短板和弱项,亟须强化种业科技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培育种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紧盯前沿技术。要紧紧依托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载体,聚焦基因编辑工具、全基因选择模型等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种业科技创新成果,着力构建独具中原特色的现代化育种体系,夯实种业强省建设的基础。

注重整体推进。要组织实施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筛选一批抗病、抗逆、优质特色种质资源,推动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育种创新研发优势。围绕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六大绿色食品集群打造,选育一批有良好市场前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较好应用的新品种,推动品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培育种业雁阵。围绕种业卡脖子技术和品种,加快实施头部种业企业方阵培育工程,让头部种企成为种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积极打造一批商业化、实体化、实用化一体的种业创新联盟,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并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 来源:《 河南日报 》2024年03月01日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