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助推中原农谷创新高地成势见效 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库容已达50万份

发布时间:2023-11-03 浏览量:553

一粒种子促振兴,中原农谷起高峰。11月3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698987270766369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高能级种业创新平台和中原农谷核心区最重要的创新单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卫文星介绍了该中心入驻中原农谷后的工作成果。

卫文星介绍,2018年9月,国家生物育种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建设,2021年9月,省委决定在中心基础上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这两大平台是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全力推动建设的种业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造种业创新高地。该中心始终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去年10月入驻中原农谷后,在平台建设、团队组建、科技创新和对外合作与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中原农谷种业创新体系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

建设国际一流种业创新平台

卫文星表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入驻中原农谷后,在平台建设、团队组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建设了国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4150亩高标准试验基地和首期7.5万平方米的科研、保障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整合22个国家及省部级平台的科研设施,构建了涵盖种业全链条,以模块化、流程化为特征的专业技术平台,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农作物分子标记选择、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感官评价与品质分析等公共研发平台。完成了库容达50万份的“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坚持“聚焦国家战略、突出中原优势特色”的思路,启动了小麦、玉米、花生等7个研究领域,聘任了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8名知名专家为领域首席科学家,组建了8支固定研发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50人。同时,通过神农种业实验室“一流课题”实施,汇聚省内外21家单位、25个团队的238名科研人员开展联合攻关。

关键技术研发和品种创新取得新进展。在农作物重要性状形成机制解析、基因编辑、育种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花生脂肪含量遗传解析及高油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获202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利用单碱基编辑技术,在全球首创了抗苯磺隆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发现并克隆了调控芝麻节间长度的短节基因,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短节间矮化基因编辑芝麻;玉米抗茎腐病免疫调控网络方面进展显著,在全球首次绘制了植物根应答病原菌侵染的高分辨率细胞图谱。品种选育方面,已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近三年,育成品种累计推广1.5亿亩,部分品种已成为当前我省和黄淮海区域的主导品种,其中,小麦品种郑麦1860、郑麦379,花生品种豫花37,大豆品种郑1307,芝麻品种豫芝NS610等5个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

有序开展了对外科技合作与公共科技服务。自中心组建以来,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持续推动中心面向省内外开放共享。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同时,还建立了平台共享机制,积极为其他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目前,中心已经为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8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技术服务。占地795亩的南繁工作站每年为全国30多家科研机构提供南繁服务。

推动平台开放共享与对外合作

“在平台开放共享和对外合作方面,我们有几方面考虑。”卫文星介绍,一是科研团队入驻。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生物育种中心若干意见的政策,相关团队可以在保留原单位编制、待遇的基础上,按照“双跨单聘,两权分处”的方式进入中心工作,接受中心的管理,按照相关岗位聘任,享受中心待遇。二是平台开放共享。发挥国家级平台的开放功能,面向省内外开放种质资源库、表型鉴定平台、各类仪器设备和科研设施。同时利用中心技术平台,为社会研发机构提供从基因到表型的技术服务。三是组建创新联合体。以特定物种为单元,由生物育种中心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育种研发工作,育成品种在中心平台统一转化,所得收益由中心与参与单位约定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持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平台开放共享,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大对外科技合作,攻克育种关键核心技术,选育突破性农业生物品种,培育孵化科技型种业企业,擦亮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这一金字招牌,发挥好中心在中原农谷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统领作用,推动中原农谷这一创新高地尽快成势见效,为种业振兴贡献河南力量。”卫文星表示。(记者 赵檬 王怡潇)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