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在于青年科技人才! ——政协委员谈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3-09-19 浏览量:537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党和国家为何如此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如何用好青年科技人才?记者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

“敢于让青年科技工作者揭榜挂帅”

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云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张云勇看来,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人才,是面向未来,走好“两万五千里科技新长征”的关键所在。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着攻克芯片半导体制造、操作系统研发等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难关,一定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让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所以《若干措施》发布正逢其时。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表示,青年时期是科研的黄金阶段,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尤其是从事科技创新相关领域的青年人才,有想法、有闯劲,很可能在这个年龄段做出很多开创性的成果。

“长期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激励,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王博进一步表示,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初出茅庐,资源贫乏,项目、经费、人员等支撑条件少,导致创新能力受限、创新热情受挫。同时,人才评价“论资排辈”现象仍然存在,不太利于初出茅庐的、有闯劲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发展。第二个挑战来自自身面临的生活压力,如买房、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

“《若干措施》着力破解当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拿出了‘实办法’‘硬举措’。”王博表示,《若干措施》强化职业早期支持,突出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大胆”二字导向很明确,就是要敢于让青年科技工作者揭榜挂帅,鼓励青年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张云勇表示,《若干措施》给予青年科研工作者很大的鼓舞,比如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稳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规模,将资助项目数占比保持在45%以上,等等。“让更多青年人才遵循长线思维种好‘玉米’,才能让更多人吃上‘爆米花’,这些重要举措要抓好落实。”

引导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基础研究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顶尖人才跟他们处于一个水平,甚至我们一些顶尖青年科技人才是超过他们的。”王博说,如何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其潜能十分重要。

“青年科技人才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使命,找好研究方向。从目前来看,青年科技人才从事基础研究的还不够多。”张云勇表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与根本,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部研究投入比例仅为0.2,远落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科研强国。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来、要不来,突破核心技术的有用之用,需要大力推动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引导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基础研究至关重要。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真正的底气,不在于买了多少设备,投入了多少资金,而是这些有闯劲、能创新的青年人才。”在王博看来,对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内的所有科研工作者,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做原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青年科技人才要沉得住气,甘于坐冷板凳

如何吸引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发挥青年科技人才集聚优势?王博表示,从“培”的角度来看,高校责无旁贷要担负起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的任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从“引”的角度而言,要吸引更多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汇聚到我国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

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多出成果方面,张云勇建议,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必须要持续加强,特别是企业内部要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与研发团队建设,在激励机制、晋升通道等方面给予适度制度突破。同时,建议企业发挥市场引领的舆论引导效应,弘扬敢为天下先、能坐冷板凳的钻研态度与科研精神,带动全社会倡导、学习、传承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营造加快建设现代化创新体系的发展氛围。

如何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转化,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对此,王博建议,第一,进一步破除思想障碍,认识到只有成果转化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第二,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让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充分享受到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红利,激发创新活力。第三,要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真正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点非常关键。第四,从青年科技人才自身来讲,要沉得住气,甘于坐冷板凳,做出更多原创性的工作。(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李木元)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2023年09月19日  第02版: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