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3-07-27 浏览量:786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河南重任在肩。在省政协召开的农业强省建设专题协商座谈会上,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作为重要举措之一被提出,受到广泛关注。如何理解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内涵?构建这一体系的着力点和路径是什么?本期特邀几位嘉宾进行探讨。

1.提升农业整体效能的切实之举

记者:什么是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滕永忠: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科技的现代化,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是支撑。要通过农业技术进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组织结构,从而提升农业竞争力。现代农业创新体系是农业生产实践引发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包括农业科技研发、试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技术扩散等多个环节。现代农业创新体系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是加快农业生产率提升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是具有多功能、复杂性、多主体特征的复杂系统,包括众多子体系,如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转化体系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从构成的要素来说,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包括高水平的科技产出、高能级的创新平台、高端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高素质的科技应用主体、高效能的转化应用和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陈明星:全面理解现代农业创新体系,要把握好“创新”和“体系”两个关键词。从“创新”上看,科技创新无疑是最重要最突出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技、农机、农艺有机配套和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有机结合,强化模式创新、业态创新、赛道创新,提升农业科技与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农机装备、从业主体、产业发展等适配性。从“体系”上看,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体现在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全环节,体现在延链、补链、强链等全链条,体现在产前、产中、产后包括秸秆综合利用等全周期,体现在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全主体,体现在加工增值、节能减排、减损增效等全过程。

记者:为什么要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

张冬平: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河南是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就是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一二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提升我省农业整体效能。

滕永忠: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打造好科技创新体系,才能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最终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证。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而且能够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用,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作物丰产高效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动物健康养殖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现代农机装备技术等做支撑。

2.重塑重建的难点和路径

记者:我省在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发挥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滕永忠:我省基础研究能力较弱,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科技研发需求的快速增长;前沿技术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生物育种、智慧农机、数字农业等重要领域农业科技研究应用存在明显不足;集成应用水平不高,制约农业提质增效;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不健全,现代化的创新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未得到充分释放。

田建民:主要有三个方面不足。一是种业技术创新方面。基础与前沿研究能力亟待提升,在农作物及畜禽育种基础理论、关键基因发掘与分子机理机制解析、基因编辑等基础和前沿领域研究能力与先进省(市)存在明显差距。分子辅助育种等现代生物育种手段应用不足,仍处于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到3.0阶段,与发达国家以模块化、流程化、工厂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4.0阶段存在明显代差。主要农产品品种细分领域存在突出短板,除小麦、玉米、花生、芝麻、大白菜等良种外,奶牛、白羽鸡等畜禽品种,菠菜、西兰花等优质蔬菜良种和甜椒、番茄等高端设施农业种子对外依赖度高。

二是高级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端创新人才方面。我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较少,缺乏引领型、突破型重大创新平台,实验室体系链条不完整,创新引领带动能力不足。我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较少,我省每万人农业从业人员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链条的农业人才总量不足。

三是农机装备方面。中高端产品占比较少,核心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竞争力不强。我省重大农机和食品装备核心部件90%以上来自国外,关键零部件和电液控制及传感等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蔬菜水果等设施农业领域的机械化设备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食品制造装备国产化程度较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农机装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同质化现象严重、利润率不高。企业产品品种普遍较杂,除小麦、水稻、玉米等传统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其他农机产品全程机械化率低、批量小。

记者: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重点要做好哪些方面?

滕永忠: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需要建立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引育高端人才,汇聚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应用主体,建立高效能的转化应用体系和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最关键的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建立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陈明星: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现有涉农创新平台的作用,比如中原农谷、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并引导其错位发展、协同联动,打造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优质创新生态,形成聚合效应。

记者:具体来说,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应如何打造?

滕永忠:一是举全省之力把中原农谷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农业创新核心功能区,发挥中原农谷种业创新高地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功能。二是依托中原农谷加快建设新乡高新技术农业紧密辐射区和周口国家农高区,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现有国家及省部级平台载体建设,整合各级各类科研资源,尽快发挥这些平台载体在引导要素集聚优化、推动协同创新和强化科技服务支撑方面的作用。四是支持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做大做强,支持省农科院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科研院所,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以组建河南种业集团为突破口,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雁阵型”农业科技企业梯队。五是依托重大科技平台和重要创新主体,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协同攻关,聚焦产业发展痛点、核心技术卡点,在关键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在生物育种、绿色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智慧农业、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上实现新突破。六是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重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为重点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等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第一层网络,为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的第二层网络,打造以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为中心的第三层农技推广网络,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七是创建人才特区,优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培育一支能够支撑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八是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效率,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强省。

张冬平:基于我省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要着眼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食品安全性、食品营养性、农产品供给稳定性和农业生产可持续性。推进粮食作物育种技术、耕地保护技术创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加强设施种植技术、新型食品研发技术创新,重视畜禽产品、水产品等新品种的培育,拓宽食物供给种类,满足人民群众营养需求。推进减损和节约技术、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创新,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实现全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加强亲环境技术、减排固碳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有效应对农业生产端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气候风险,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围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的目标,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农业产业、生物制造产业、生物能源产业和生物环保产业等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探索纳米技术产业应用领域,利用纳米技术将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进行深度加工和利用,将其转化为具有特殊功能或结构的纳米材料,实现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新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对农产品中的蛋白质资源、植物纤维资源、油脂资源、新营养资源及活性成分,以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办法来提取和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在中原农谷建设上率先起势

记者:中原农谷是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载体。目前,中原农谷的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应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田建民:自2022年4月开始建设至今,中原农谷优越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初步搭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正式运行,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院已签约,先后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院士工作站7家,先正达、牧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种业巨头,中粮、正大、五得利等农业龙头企业在新乡建立育种生产基地或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营收达441亿元,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千亿级国资平台、3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正在组建。中原农谷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势头开始显现,成为河南建设农业强省的先手棋。“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河南发展新格局雏形初现。当前,我省正在谋划农业强省建设,中原农谷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在提升创新能力、建设农业强省中做先锋、立标杆、蓄势能。为更好地发挥中原农谷对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牵引作用,应在几个关键点上下功夫。

创新生态营造。中原农谷的核心定位是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因此建设中原农谷的关键是营造优越的创新生态,吸引聚集科技人才。借鉴国内在创新生态营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保证要素供给,如创新平台、场地保障,财政、金融等资金支持,天使、风投等基金助力等。二是为人才提供优越的条件待遇,可以利用平原示范区现有的房源足、环境美和入托、入学、就医等配套设施完备的优势,尽快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三是完善人才补贴政策,现有的标准难以有吸引力,可以借鉴深圳、南京白马农高区、成都天府区等地做法,比照郑州同级人才收入情况,提高补贴标准,并制定对应的申领操作办法。另外,在企业、机构注册入驻上,也要尽快推出优惠政策,至少不能出现迁驻后还不如原注册地政策优惠的情况发生。四是创新支持政策,如在科技经费管理上,参照江苏对紫金山实验室的做法,赋予创新团队充分的财政科研经费支配管理权,同时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兼职兼薪、股权收益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自由度。

推动种业集团入驻。为培育我省种业领军企业,打造本土种业领域“方面军”,省委、省政府研究组建了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开始运营。该集团被寄予引领河南种业振兴的厚望。建议该集团尽快入驻中原农谷,并加快推进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高位嫁接,就我省种业资源优化重组开展实质性运作,以此扩大中原农谷的影响力,提振全省种业发展信心。

农业会展先行。中原农谷处于黄淮海平原腹地,有着天然的区位和气候生态优势,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是开展农业会展选址的理想场所,可以借此快速提升中原农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中原农谷策划农业展会还有显著的“后发优势”。目前,国内的农业会展多以“馆展”为主,适应农业特殊需要的“地展”多为后来补充,异地布局。在中原农谷策划会展,可以将“馆展”“地展”统一考虑,集中布局,展示内容以农业先进技术成果为主。建议尽快启动中原农谷会展方案编制工作,并与“一会一馆一论坛”(国际生物育种学术交流永久会址,河南农业博物馆,生物育种国际高端论坛)统一谋划、一并推进。

4.在发展种业和农机装备上率先突破

记者: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和农机装备创新高地,是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请从这两方面谈谈您的思路。

田建民:在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方面。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鉴定评价。加快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建设,尽快投入运营。持续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工作,构建起以区域中心库为核心,以保种场、保护区、种质圃为支撑,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手段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在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以及猪、牛、羊等主要畜禽领域,强化核心种源鉴定与评价,建立一批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机构,开展大规模表型精准鉴定、高通量基因型鉴定和功能基因深度挖掘。

二是加强种业创新基础研究。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和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研究。挖掘控制高产优质、抗旱耐渍、资源节约、生育期调控、品质健康、病虫草害抗性等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克隆重要经济性状关键基因、开发功能性分子标记,提高基因利用、性状聚合、品种培育的精准性。强化双单倍体、远缘杂交胚拯救、物化诱变等技术研究,形成优异性状基因聚合技术体系,创制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种质,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新品种。

三是开展种业领域前沿技术攻关。构建高通量表型分析技术,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新型生物传感器、大数据算法等,实现动植物表型组高通量获取与智能解析。构建规模化的基因组编辑和转基因技术体系,建立不依赖受体基因型和多基因叠加的高效遗传转化新技术,实现对重要农业生物育种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对基础类、关键核心技术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布局,联合农科院所、涉农高校、龙头种企等,建立涵盖多组学分析、遗传转化、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和单倍体诱导等技术的生物育种技术平台,聚焦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果蔬、畜禽等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培育优质专用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等重大新品种。

四是培优壮大种业企业。培育“雁阵型”种业企业。以做强做优做大河南种业集团为突破口,推动大型种企优势重组、资源整合。加快培育河南生物育种中心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企业。支持牧原、秋乐等11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支持济源绿茵种业等特色种企加快发展,打造一批种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

五是建设优势育制种基地。加强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全国一流的小麦、大豆和花生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建设中原农谷种业基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协同发力,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条件最好、品种最全、服务最优的农作物育种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的强筋小麦、高油酸花生、高产大豆和优质水稻繁种制种基地。巩固济源全国蔬菜制种优势,建设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和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依托河南鼎元等4个国家级种公牛站,打造全国第一的肉牛冻精生产供应基地;依托兰考晓鸣禽业,打造全国一流的种禽生产供应基地;依托254家种猪场和78家种公猪站,推动筹建河南种猪育种集团,打造全国第一的生猪制种供种基地。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水产供种繁育基地。

在打造农机装备创新高地方面。一是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全生产周期的农业机械装备制造,集聚11家农机装备领域国家创新平台优势资源,建设国际先进的农机装备模拟仿真实验室、电控液压实验室、传动实验室、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实验室、核心元器件(部件)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打造国际先进的农机装备综合检测服务平台,创制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绿色高效低损智能农机装备,建设行业领先的农机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农业综合管理系统,为全省各类农机装备及智能终端提供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部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熟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以“一村一站”为基本模式,加快全国布局,形成独具河南特色的农作物飞防产业。

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依托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中原农谷、河南工业大学等,联合农机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联合攻关,加强整机集成创制、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关键零部件研发等。重点研发大马力智能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精量栽播机械、植保机械、种子机械、烘干机械、适应山区丘陵农机装备和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食品加工等设施装备,攻克农机装备专用传感器、无级变速器、转向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和电液控制及传感等关键技术。

三是发展智慧农机装备。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机械、农业机器人及智慧农业相关装备。推进农机装备数字化改造,加快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在重点农业机械整机及机具上装载。加快农业机械化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搭建全省统一的智能农机装备大数据管理平台,推进作业调度、诊断维修、监理办证、远程培训的信息化。

四是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做强做大洛阳一拖农机、中国(漯河)食品和包装机械产业园、临颍县食品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园、安阳全丰航空植保、驻马店畜禽养殖、新乡秸秆打捆和农田灌溉等装备产业规模,建设一批农机装备产业园、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农机科技创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农机装备设施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发展,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上下游和关联产业配套协作,构建纵向连接、横向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记者:刘玉梅 王丹

嘉宾:

田建民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滕永忠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张冬平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陈明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3年07月27日 第15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