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大象新闻记者独家对话徐衣显 揭开龙门实验室一年成为科技攻关“王牌军”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3-04-21 浏览量:879

大象新闻记者 陈贞君 王乔宽 冯靖雯

作为河南省首个总部设在郑州以外的省实验室,龙门实验室自去年3月22日揭牌以来,才运行一年时间,就已成为全省创新基地的“先锋队”和科技攻关的“王牌军”。科技成果多点开花的背后,是怎样的运行机制?又有什么样的力量加持呢?大象新闻记者独家对话了龙门实验室副理事长、洛阳市长徐衣显。

问题一:龙门实验室自去年3月22日揭牌以来,正好运行一周年,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全省创新基地的“先锋队”和科技攻关的“王牌军”。请问徐市长,洛阳市是如何支持龙门实验室建设运营的?

徐衣显:龙门实验室是我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洛阳打造的首家“省级实验室”和“重大创新平台”。洛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把建设龙门实验室作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重大举措,市委书记江凌同志亲自担任理事长,我担任副理事长,组建高规格专班,提供高质量服务,举全市之力支持实验室建设运营。

一是顶天立地对接“大战略”。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省之要者”,坚持“立足中原、智造中国、装备世界”的总站位,从战略使命上高位对接,从顶层设计上系统谋划,从建设目标上统筹把握,从总体布局上精准定位,对标国际一流,勇担国家使命,践行省委战略,推动洛阳发展。

二是赋能加持打造“大平台”。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支持,实现了实验室“揭牌即运行”“首年出成果”,全力以赴建设国家新材料与智能装备创新大平台。从市直机关选派业务骨干进驻服务,充实了人员力量。加大市级财政投入,深化“基金入洛”,撬动社会资本,整合各类资金13亿元,注入了“源头活水”。在伊滨科技城核心地段规划建设总部基地,占地318亩;其中,16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经实质性开工,1.6万平方米的研发楼即将投入使用,“一总部两基地多支点”的网络架构正在加快形成。

三是改革重塑构建“大生态”。突出改革牵引,强化市场意识,建立更加科学、灵活、高效的管理运行体系,全面重塑创新生态链,加快重构产业生态圈。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做到“科研项目怎么干,首席科学家说了算”。一人一策、精准引才,成功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领衔的15个科研团队,特别是外籍院士谷宇核心团队全职进驻,实现了国际化人才引进的重大突破。

四是深度融合推动“大发展”。打好龙门实验室这张王牌,“强核心、多基地、建网络”,与地方发展统筹谋划、融合联动,一体推进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融通”,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实验室建设的“龙头突破”,筑起洛阳发展的“智汇高地”,助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先导区。

问题二:最近,我们关注到,龙门实验室首批科研成果正式“出炉”,“油莎豆高效联合收获机”和“果园智能除草机器人”两个项目,都已经通过了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性能测试,具备了产业化条件。那么,洛阳市是如何推动龙门实验室加快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徐衣显:这两个项目只是当前龙门实验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瞄准了我国“油料战略替代作物”和“林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两大薄弱环节,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油莎豆高效联合收获机”的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让农民种植更轻松,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固。“果园智能除草机器人”具备全自主作业、精准导航等功能,除草率高达90%以上。

这两年,我们突出市场导向,聚焦应用研究,着力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变成生产力。

一是科研“项目化”。聚焦十大集群,瞄准细分领域,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坚持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市场评题,支持实验室承担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重点项目,打造了“6+12”科研项目群。

二是技术“高端化”。坚持“四个面向”,瞄准中高端,盯住关键环,梳理重大技术“堵点”780多个,加强协同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努力形成更多引领性、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以高端技术带来高端价值。

三是成果“产业化”。聚焦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结合,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匹配,实现技术当地研发、成果当地转化,引领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提升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产品“市场化”。强化运营思维、效益理念,充分发挥科技大市场、科技直通车作用,支持实验室高效对接市场,围绕“自身有需求、产品有效益、市场有前景、应用有场景”,实现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的有机衔接、闭环推进。

问题三:在几天采访中,我们感觉,高效运营的龙门实验室是洛阳推进科技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充分体现了洛阳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心和信心。请徐市长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洛阳市如何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徐衣显:创新发展是洛阳重振辉煌的核心密码。我市将创新引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略,聚焦“伊滨科技城、国家高新区、国家经开区”等重大平台载体,把创新落到产业上、产业落到风口上,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万亿级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洛阳连续四年获得国务院激励,正加快从“制造强市”向“智造强市”华丽转身。

一是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主动融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以龙门实验室为带动,加快创新平台扩量提质。伊滨科技城澎湃启航,周山智慧岛提速建设,科技产业社区试点创新,一大批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成投用,近3000个创新平台“筑巢引凤”,超百个“国字号”平台占全省三分之一,聚合资源的“强磁场”效应更加彰显。

二是着力壮大“高素质”创新主体。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打通成长路径,25家创新龙头企业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56家,高成长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倍增,创新型企业呈现“雁阵腾飞”之势。

三是着力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把政府“普惠+激励”和企业“高薪+股权”结合起来,推出了“1+22”人才政策体系,引育并重、以用为本,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名,培育中原学者12名,集聚科技领军人才45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3个,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9万。

四是着力优化“高效能”创新生态。构建一体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施“揭榜挂帅”等项目20个,协同攻克关键技术150项,“科技贷”“成长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累计授信52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百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四年领跑全省。洛阳入选全国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市。最近刚刚揭晓,洛阳获得省科学技术奖23项,创下了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市获奖数量之最。

五是着力培育“高水平”产业集群。“脱胎换骨”重振传统产业,“三大改造”成效显著,80多个智能车间示范带动,170多条智能化生产线提质增效,1.3万多家企业上云用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高于全省10%。“强筋壮骨”重塑新兴产业,百万吨乙烯、宁德时代、华为技术、凯盛科技、海澜集团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纷纷落地,新能源产业加快迈向双千亿,绿色石化及先进材料生产基地蓄势崛起,智能装备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十大重点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破冰抢滩”重构未来产业,发力人工智能、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千兆城市”全面提速,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原数据基地洛阳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正在茁壮成长。

(来源:大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