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01 浏览量:1767

  □张宏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专章部署、统筹规划,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进行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推进科技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河南省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6家。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9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12.9%、25.9%。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科技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聚焦科技、教育、人才,举全省之力补短板、提质量、促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全省上下“一盘棋”抓创新促发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谋划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战略规划,推动实施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技创新亮点工程,抓实抓好一批利于本地发展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强大合力,全链条、全过程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系统、创新主体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全省“科”字口单位和中央驻豫科研院所奋发有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但是还要清醒地看到,河南省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1018.8亿元,居全国第10位;研发投入强度1.73%,居全国第17位。高层次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较少,国家实验室还是空白,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占比仅3%。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刚刚突破1万家,在全国占比不到3%;“双一流”高校只有2家;中科院在全国共有114家直属机构,在河南省还没有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河南省两院院士仅占全国的1%,国家杰青仅占全国的0.3%。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来看,科技创新依然是制约我省发展的突出短板。

全方位发力,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落实。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一体化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和省实验室体系重构重塑,形成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省实验室体系。加快引进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打造高水平科技研发中心、高效率成果转化平台、开放式创新创业空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园区。超前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梯次培育工程。全方位支持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省科学院、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全覆盖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重大创新项目实施,推动民生领域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取得一批核心技术和原创性成果。

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发挥平台引才育才作用,深化人才计划实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梯次培养体系,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努力打造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发挥河南农业产业优势,科技赋能“三农”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有力武器,通过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力量,提升县域创新发展能力,加强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推广,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发挥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家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推进中试熟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通道。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持续推进改革攻坚任务落实,推进科研项目管理、科技奖励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强化省际协同、省域协同、区域联动,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积极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郑洛新自创区、高新区引领发展。优化省内创新发展布局,推动要素集聚、资源共享,形成与生产力布局同频共振的创新发展新格局。(作者系河南省科研平台服务中心主任)

(来源:《河南日报》2023年02月01日 第07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