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看,中国农业的“芯片工厂”

发布时间:2023-01-28 浏览量:1428

  □本报记者 李虎成 赵同增

1月16日,记者来到新乡市平原示范区,走进全国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看到试验田的小麦长势良好,智能化装备轻轻一摁就能快速启动;实验室的仪器指示灯闪烁不停,科研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育种工作。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我省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实施的重大创新引领项目,也是新乡市第五期“投产一批”项目,目前已达效退出台账。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领域首个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将建成集创新、熟化、展示、转化、产业、资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物育种产业新城,全面提升我国生物育种科研创新能力,从源头上保障国人饭碗端得住、端得牢,可谓是中国农业的“芯片工厂”。

该项目一期总投资10.36亿元,总占地4500亩,其中田间试验占地4150亩,科研试验建设占地350亩。根据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项目核心建设内容为“四中心一基地”,即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种质资源创新中心、分子生物育种中心、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技术试验基地。为有效支撑、服务“四中心一基地”功能发挥,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需同时配套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与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产业互联网等服务平台。

经过3年多的紧张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试验区和科研设施区已全面投入使用。农作物高效基因分型、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等研发平台建成投用,组建了育种研发团队,启动了小麦、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育种研发工作,已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审定,现有83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区域试验,育成的“郑麦379”成为我省小麦第一大品种,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跨入世界领先行列。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机构的科技合作正持续深入开展。培育孵化了3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基础高起点建设的神农种业实验室也已正式运行,首批一流创新团队已经入驻中心园区,启动实施了首批一流课题,并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合力解决种业重大科学问题、攻克育种关键核心技术。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将持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统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争科研条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打造我国种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样板。”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

(来源:《河南日报》2023年01月28日第41版: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