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以创新促发展 以改革促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求是》)

发布时间:2016-07-06 浏览量:2139

    核心要点:
    ■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国家之争就是实力之争,根本是生产力之争,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
    ■ 实施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科技整体水平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已步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 党中央将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扭住“硬骨头”攻坚克难,着力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科学把握我国阶段发展特征和基本规律,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大势,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敏锐把握当今科技创新发展大势,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论断,把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历史性飞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发展动力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在战略定位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国家之争就是实力之争,根本是生产力之争,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
    在战略重点上,强调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今天,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源。这是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实践途径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大优势。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
    在制度保障上,强调破除一切束缚创新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实施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在战略资源上,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推动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
    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创新驱动的谋篇布局更加系统完善。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层面做好设计和布局。中央发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是指导新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努力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科技成果的权益分配、激励力度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央立足全局,着眼未来,凝练了一批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与现有科技重大专项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
    增强高水平的创新源头供给,科技实力和创新基础更为雄厚。重大原始创新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党中央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全面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构建高效强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体系。以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为目标,进一步明确国家科研基地的功能定位,优化战略创新力量布局,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研究启动若干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科研基础条件能力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在铁基高温超导、量子通信、多功能诱导干细胞、剪接体三维结构等基础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战略高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党中央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实施粮食丰产、渤海粮仓等科技工程,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展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科技福祉。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压水堆关键试验验证全面完成。移动通信4G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国内用户超过2.5亿人。高速列车技术实现谱系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铁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的55%。风电和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突破50万辆,居世界第一。
    积极培育区域创新增长极,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不断涌现。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引领型发展需要打造一批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带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和高效集聚。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高新区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雁”和区域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经济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有4个国家自创区对地区GDP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勃勃生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科技整体水平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已步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主要创新指标跻身世界前列,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数攀升至第4位;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第18位。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42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比2010年增加4.2个百分点,以创新培育新动能、以科技引领新发展的良好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三、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迈进,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空前高涨
    党中央将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扭住“硬骨头”攻坚克难,着力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发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构建国家科技计划新体系,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进一步优化。党中央全面部署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委员会,强化科技战略规划、计划布局和重大任务的统筹协调。依托专业机构管理具体项目,建立统一的评估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五大类科技计划系统布局、统筹衔接的新格局,形成围绕重点研发任务一体化配置资源的新机制。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国家创新调查制度。
    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不断壮大。为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党中央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一批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促进创新成果更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创新体系。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综合交叉和建制化创新优势日益显现。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在院士遴选、管理、退出等关键环节形成新的制度规范。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创新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进一步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普惠性创新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和完善,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创投、中小企业发展等引导基金,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将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逐步推广至更大范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取得积极成效。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实行分类评价。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让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来源: 《求是》)